标签:
倪方六民国盗墓史诺贝尔斯文赫定盗宝 |
诺贝尔资助瑞典人来华盗宝
图:莫言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有学者称,瑞典人斯文·赫定是欧洲最后一位古典主义探险家。其实,斯文·赫定一点也不古典,甚至敢乱来。斯文·赫定的探险生涯,首先是从盗墓开始的,令人吃惊。
1889年(光绪十五年),在波斯(今伊朗境内),斯文·赫定刚开始中亚之旅,便有了一次恐怖的盗墓活动。他从当地拜火教徒的墓地里,盗割了三颗头颅。此事记录在其自己写的《我的探险生涯》一书中,否则外人根本就不会知道。
斯文·赫定为什么想到去波斯墓地?原来他在离开斯德哥尔摩之前,瑞典当地一位著名的医学和人类学教授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希望他想方设法搞到一些拜火教徒的头盖骨。
斯文·赫定盗墓发生在这年的6月中旬,正是当地气温最热的时候,大酷暑天。他叫上一位当地名叫希博内特的沙特医生,摸到德黑兰东南方一片被称作“安宁之塔”的拜火教徒墓地,里面葬的都是帕西人。
图:赫定在中国西域盗墓,挖出古代女尸
盗墓是很龌龊的行为,而盗尸不只龌龊,还危险,被发现后麻烦就大了,搞不好会被打死。所以,斯文·赫定选择了一个不会被人发现的机会:他趁当地人午后都呆在家里避暑的空档,带上工具,请车夫带到了墓地。
斯文·赫定带了什么工具呢,可不像中国盗墓贼那般必带洛阳铲,他带了一个马褡裢,就是一种布袋子。还买了两个人头大小的西瓜装在袋子里,这样盗得人头后装进去,车夫也不会怀疑。
行盗时,他从一个农民家里借了一副梯子,爬进了高墙圈起来的墓地,同伴希博内特则骑在墙头上给他望风。具体过程,斯文·赫定在自述中写得特详细——
“我沿着水泥台阶下到呈圆碗形的墓地中。共有六十一个敞开的浅墓穴,其中十来个盛着骨架和不同程度腐烂的尸体。风雨侵蚀的白骨沿着墙根堆积在一起。我慎重考虑了一下,选中了三具成年男子的尸体。最新鲜的那具尸体才来了没几天,不过上面柔软的部分——肌肉和内脏——早已被猛禽撕掉吞食了。两只眼睛被啄了出来,但脸上其他部分还在,已经风干,硬得像羊皮纸一样。我割下死者的头,里面流出脑浆来。我摇晃着头颅,把脑浆控干净。对第二颗人头我也如法炮制。第三颗人头在太阳底下放得太久,脑浆已经晒干了……”
图:赫文探险途中留影
这些头骨,后来陈列在斯德哥尔摩的头盖骨博物馆里。
斯文·赫定出生于一个半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家庭,一生中曾有五次中亚探险经历。
最早的一次在1890年(光绪十六年)12月,他由俄国进入新疆,抵达中亚名城——喀什。1893年(光绪十九年),斯文·赫定开始第二次中国探险,再次到达喀什,去了塔里木和罗布泊,盗掘了很多中国文物。后来还公开把文物带到北京,之后经俄罗斯运回瑞典。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斯文·赫定在瑞典国王及著名的“诺贝尔奖”创立者诺贝尔的资助下,再次来到新疆,这次是在瑞典国王的亲自过问下,方成行的。
图:诺贝尔奖设立者、资助赫定来西域盗宝的诺贝尔画像
奥尔得克返回驻地后,把迷途中所见告诉了斯文·赫定,敏感的斯文·赫定立即叫奥尔得克再去一趟,把木板拿回来。当奥尔得克取回二块雕花木板后,斯文·赫定惊喜不已。190l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3日,斯文·赫定等又返回奥尔得克发现的这个地方。
经过7天紧张的盗掘,斯文·赫定盗得了一批汉文文书和简牍,其中木简共121枚。此外,还有大批古钱币以及丝毛织品、陶器等。这些全部被装箱,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6月偷运回瑞典,现藏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珍贵的“近代文献三大发现”之一
——中国古简牍,就这样流失了许多,中国学者要想研究,还得去瑞典抄。
斯文·赫定不谙汉文,回国后将简牍文书资料委托德国语言学家卡尔·希姆莱整理考释。希姆莱从中意外考释出了“楼兰”一名,从此被废弃十几个世纪之久、迷一般的楼兰古城终被确定了。斯文·赫定因此次发现,蜚声学术界,成了当时欧洲家喻户晓的人物。
其实,楼兰并不能算斯文·赫定发现的,功劳应该记在奥尔得克身上,是中国人发现了楼兰,斯文·赫定只是得了便宜!但在当时,国际上没有人知道奥尔得克,“斯文·赫定首先发现楼兰”一说,便成了国际共识。
奥尔得克是位了不起的罗布人,活了一百多岁。三十多年后,又是他帮助斯文·赫定和贝格曼,发现了以出土千年古尸而闻名中外的“小河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