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反盗墓最常见的“毒”招

(2007-08-17 00:40:27)
标签:

倪方六

齐桓公

魏襄王

史记

盗墓

尸毒

毒气

水银

 
盗墓猖獗,招式多多;反盗墓也厉害,点子不少。
 

如古墓中常见的可把盗墓者迷惑不解的“伏火”,是否是古人有意在墓中置放了某种未知物质所致,目前没有相应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但在墓中置放有毒物质却是可以肯定的。

 

在古人反盗墓的手段中,虚冢、流沙墓、火坑墓、崖墓这类墓反盗措施的成功机率相对较高,但其问题也有,就是有的过于复杂,一般人家也难以做到。但有一种从普通民家到至高无上的帝王,都可以使用的简单方法,就是在墓穴或棺椁内悄悄地放置有毒物质,有的甚至有意在尸体涂抺毒药,形成“尸毒”,使盗墓者不敢贸然进入。进入即身染顽疾,或痛苦一生,或当场中毒死亡,导致盗墓者惨遭所谓的报应。这种反盗墓方法,也是中国古人反盗墓时最常见的一大“毒”招。

 

中国古代反盗墓最常见的“毒”招

图:毒气很厉害,自古即是灭杀生命的方法之一,中国古人也用之来反盗墓。图为“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被毒气毒死后即将送入焚尸炉的犹太人尸体。

 

古墓中藏有毒气的记录颇多。汉广川王刘去疾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的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了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这毒气也真怪,是黄颜色的,与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很相像,人根本就进去不了,刘去疾只好让兵士把守盗掘开的墓穴,一个星期后才没有毒气冒出来,这才进去。

 

《酉阳杂俎·尸穸》记述:“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鹅,鹅回转翅以拨石。复下入一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这个记述有点离奇,并不可信:石棺内竟然有鹅飞出,再离奇的是,飞出来后能用翅膀扒开上面的石头。但与上面所记的汉广川王刘去疾盗墓时遇到魏襄王冢里冒出黄颜色毒气不同,齐景公的墓内冒出的是烟,是青色毒气,且毒性更大,竟然把飞临上空的鸟儿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剧烈。

 

王充《论衡·死伪篇》(卷第21) “亡新改葬元帝傅后,发其棺,取玉柙印玺送定陶,以民礼葬之。发棺时,臭憧于天,洛阳丞临棺,闻臭而死。”当时到棺前查看的洛阳官员,竟然让棺中散发出来的臭气给熏死了,这真是天下奇闻了。但从中推测,其气不像是臭气,而是毒气。王充在书中推测了“毒气”来源:“臭闻于天,多藏食物,腐朽猥发,人不能堪毒愤,而未为怪也。”王充认为是尸体内食物腐烂产生的“毒气”,但这种说法仅是一家之言,观点其实站不住脚。

 

中国古代反盗墓最常见的“毒”招

 图:这就是最可怕的液态金属水银

 

水银是一种液态金属,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别名:铅精、姹女、汞、流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从这些叫法中就可知道水银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水银用途广泛,是古人保存尸体的常用防腐剂,同时还是反盗墓常用的剧毒物质之一,特别是在秦汉及之前的陵寑中,使用较多。比较有名的王陵是齐桓公陵墓,内有“水银池”,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卷32)中关于齐桓公墓的注解,“齐桓公墓在临菑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从这段注解中可以知道,晋代的盗墓者很有心计。发现齐桓公的墓内有毒气,一下子进去不了,就暂时停下来,等毒气散尽再说。隔了好几天也不敢进入,为验证是否还有毒,就牵了一条狗进去,发现狗没有反应,相信没有毒气了,这才放心大胆地进去抢盗陪葬物品。这与古代盗墓者为验证墓穴内是否有氧气,而在里面点灯一样,如果点着了,证明可久呆,否则得赶紧退出,免遭不测。而在盗墓记录中,除了用狗来验证是否有毒外,还有人把鸡、猫抱到现场,先扔进墓穴看看是否有毒。

 

中国古代反盗墓最常见的“毒”招

图:秦陵地宫中含有大量水银,图中所示“秦陵地宫”实是一处人工旅游景点。

 

使用水银反盗墓最著名的当是秦始皇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陵使用的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一个地层,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河泊。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能走出极易挥发的水银在地下形成的“毒气层”?现代的考古已证实,秦陵中存在很可怕的“水银毒气层”。

 

但古墓中的“尸毒”、“毒气”到底是古人有意放置,还是后天形成,在考古界是有争议的。如古人在临终前几日,知自己寿限到了,往往会服食丹砂一类的东西以保证死后尸体久放不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包括帝王在内的古人,迷信增寿一类的“不老药”,如现代人喜欢保健药品一样,长期吞服。丹砂、不老药这些药中都含有水银一类的有毒物,累积在体内、骨络间,时间久了肯定要散发出来,客观上也形成“毒尸”、毒气。

 

中国古代反盗墓最常见的“毒”招

 图:现代只有在实验室中才可常见的水银,在古代一度还是特殊的增寿“保健品”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来的,但“毒”确实是存在的。所以后世盗掘者或考古专家都会小心谨慎,防止被“尸毒”、毒气所伤。一般情况下,考古人员在设计考古发掘文案时,针对高规格的古墓都会考虑是否有毒气或机关,必会准备好特殊功能的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在确证没有威胁生命的安全隐患后才会打开墓室和棺椁。2007年初,考古专家在开启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时,即考虑到墓内的毒气或机关问题,但由于此墓早在唐代即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并没有意外发生。(作者:倪方六) 给作者留言  查看作者博客

 

作者私人律师声明本文仅供新浪博客免费阅读,倪方六享有完全的著作权。使用博客内作品需经倪方六同意,并支付相应报酬。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刊用、出版上述作品。倪方六保留对非法使用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下一篇:流沙墓何以成为盗墓者的克星?

 

上一篇:传说中的“仙丹”是这样炼成的

 

相关阅读:乾隆皇帝裕陵被盗开后发现的一大奇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