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年的“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现象

(2007-01-24 12:38:51)
一点说明:2006年上半年,我曾就大陆文坛上半年的现状作了一个总结,名为《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故事》,将徐静蕾、余华、温瑞安、韩寒作为上半年出版界的热闹人物列出。一年下来,我发现2006年大陆出版界最热闹的是“历史人物”,走红是历史学者,而非专业作家,言2006年是大陆出版界的“历史年”并不为过。应《中国图书商报》资深编辑江筱湖之约,我就2006年全年的历史出版物现象作了点评。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有这么几个人最为活跃:阎崇年、纪连海、易中天、毛佩琦、当年明月、于丹,其作品的出版发行份额占了全年同类畅销书的80% 以上,于是比照上半年的标题,我总结2006历史读物出版是“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故事”,如果要说现象就是“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现象。但考虑到《中国图书商报》的权威性,遂将题目易为《从“历史乱象”到“问题历史”》,回避网络化语言,以显示文字的严肃和写作态度的严谨。
 
下面为《中国图书商报》发表的文字。
 
先请认识一下这“五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看看谁比谁酷——
 
2006年的“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现象
图:“一个女人”之于丹
 
2006年的“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现象
图:“五个男人”之阎崇年
 
2006年的“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现象
图:“五个男人”之纪连海
 
2006年的“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现象
图:“五个男人”之易中天
 
2006年的“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现象
图:“五个男人”之毛佩琦
 
2006年的“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现象
图:“五个男人”之当年明月
 
2006年的出版市场,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历史”。从以前的“戏说历史”,到今年的“说历史”,仅一字之差,却是2006年的最大特点;而图书市场的无比热闹,映射的是一种“历史乱象”和由此带来的“问题历史”。
 
  早在2005年,清史专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并一路畅销后,圈内就预测,在阎氏示范下,2006年历史类出版物将出现近20年来的一个小高潮。果不其然,今年出历史书愣是将最先炒开的“博客书”压了下去。但让圈内没有想到的是,原先猜测的小高潮演变成了一股历史热,热得烫手,以至“乱象”丛生——
 
  阎崇年趁热打铁,出版了《明亡清兴六十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当红不让,推出《品三国》;纪连海笔耕不缀,连续推出《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其他诸如,龙吟解读《苏东坡·女性情感卷》、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当年明月白话《明朝那些事儿》。即使到年底了,历史类图书仍无丝毫降温迹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卷土重来,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以首印60万册,一口气签售出12000本,超过了之前红得发紫的易中天,创造了2006年度的“历史纪录”。
 
  如此历史热,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乱象”?首先,从作者的成分来讲比较复杂,男女老幼齐上阵,大家一起写历史;从图书的内容来看重复、跟风严重。以三国系列为例,除了易中天的《品三国》,既有大师柏杨的《品三国》,也有民间学者沈忱的《煮酒品三国》,还有张亚新的《品曹操》等等。
 
  如果说2006年历史类出版物市场是一种“乱象”,那么“乱象”背后最流行的东西是娱乐,换言之,历史被娱乐化了。历史书是长销书,而不应是畅销书,在以前一直是以严肃、枯燥、难懂、高深这样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而2006年历史类图书却因为“历史还可以这样说”,成为畅销书。据了解,不少读者直接就是把《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当作影视明星们撰写的那类时尚书来购买的,可见娱乐历史受欢迎的程度。
 
  事实上,在2006年图书市场表现活跃的历史类出版物,其作者也表现出了娱乐明星的一面。从阎崇年、易中天、毛佩琦,到纪连海、于丹,这些上了《百家讲坛》的“讲主”,在电视上口若悬河、旁征博引,深深吸引了观众,继而喜欢上了历史作品。易中天在上电视前就出版过《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等多部历史专著,但并不为普通读者知晓和接受;而纪连海之前也出版了不少作品,如《历史上的和王申》、《历史上的多尔衮》等,同样默默无闻。圈内因此认为,阎崇年、易中天、毛佩琦、纪连海、于丹们的书红是因为《百家讲坛》红,是电视给2006年的历史类出版物创造了奇迹。
 
  但将“娱乐历史”作为评点2006年历史类出版物的关键词之一,并不仅仅是作者身上的明星气质所产生的效应,还因为这类图书是以“史学价值”严重流失为代价,向普通读者妥协。事件真相与人物评价,历史早有定论,但2006年出版的历史类图书一大特点就是从“戏说历史”过渡到了“说历史”,这是一大“历史进步”,但主观色彩过浓,由于以“说”的形式出现,比“戏说”更具有“欺骗性”。曹操的形象是“奸雄”,易中天偏要说他是“英雄”;和王申是个大贪官,纪连海夸他有贡献;当年明月则干脆与时俱进,大明王朝的王公大臣们,在他的笔下一律是“高级官员”。作者们打出的是尊重历史的旗号,但说出来写出来却是两码事儿,言其哗众取宠并不为过。可以说,2006年的历史热在娱乐化倾向指导下,真实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已变了形,这股热在激发读者阅读历史兴趣时所做出的贡献,因此被大打折扣。
 
  业内人士已经看到,由于历史类出版物的畅销,一些“注水书”、“翻新书”、“搭车书”、“拼盘书”层“出”不穷,不只一位作者被出版社怀疑“人品有问题”。《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刚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装帧相似、内容雷同的《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便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而在此之前,纪连海就曾因《正说和王申》与《历史上的和王申》这对“疑似双胞胎”而遭责询。
 
  此外,不少作者的作品被认为是新瓶装旧酒,除了封面是新的,其他都是旧的,翻新痕迹明显;更有不少出版社乘机推销压库多年的图书,抢搭2006年历史书热这个便车。跟风是国内出版市场上一直需要解决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类现象不但极大损失了读者的利益,更可能让读者倒尽胃口,把很难得一见的2006年“史书热”搞熄火。
 
  所有问题中,最得注意的是,虽然2006年出版界是个“历史年”,但从选题的策划到图书内容并无什么突破,包括易中天、纪连海、于丹这些明星学者在内,新出版的作品多是对原有史料的“白话”,是变相“翻译历史”。而对电视传媒的过分依赖,让史书热存有“虚热”的嫌疑,出版人对畅销的历史书,似乎并无多大作为。
 
  读史使人明智,2006年的史书热让出版人好一阵惊喜,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从中悟出点道道,变得聪明起来,让2007年更美好?!作者: 倪方六  给作者留言
 
 
  历史类读物年度推荐书榜

  《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
  《明亡清兴六十年》中华书局
  《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人生若只如初见》天津教育出版社
  《思无邪——诗三百》天津教育出版社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东方出版社
  《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光明日报出版社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东方出版社 
  《明朝那些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注:文内配图是网络资料图,博主不拥有版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