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虽然交易不是太理想,但好书还是有一些的。不过,对什么是好书,每一个读书人会都有自己的标准。在北京呆过的“北漂族”,对首都有一种情绪,“我爱北京天安门”一族,对这期间推出的《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一书,应该有翻一翻的兴趣。
图:《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设计封面
我在北京呆的时间很短,似乎更像出差,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其实,依我的感觉,在北京生存是不需要理由的,生存的最大理由是钞票(钞票,是上海人挂在嘴边的话),就如在上海。你想过一把十里洋场瘾,你就去吧,但别忘记了,得多带些钞票。如果没有钞票,就不要生存了,自然就不需要理由了。不过,钞票问题一到文人的笔下,就变得文化起来。《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是由沈昌文、岳南、欧阳应霁、尹丽川、赵赵、颜峻、古清生、邱华栋等著写的,这些先生、女士都是纸上谈兵的主儿,他们的生存理由都是不与钞票沾边的,千万不能当真,管不了吃喝的。所以,《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是供文友玩味,吃喝玩乐的书,别指望它能提供什么生存理由立身之道扎根之本。
实际上这是一本旅游书。出版社却说,不只是一本旅游书,是北京的“灵魂之书”,经过三年策划,汇集内地、港台作者与摄影师心血,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称,不同于多数旅游书的走马看花,该书汇集了长期生活在北京文艺界的50余位知名作家、出版人、摄影师与画家,所书写的是他们实际的生活体验。除了介绍景点与热门的吃、喝、玩、乐场所外,也精确掌握了北京近年来的快速变化,在变与不变里,既有对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生活方式迅速消失的哀哀之情,也抓住北京几百年来从未改变的自在宽容的城市氛围。
我想,真正的北京人未必会读的,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那些作家在《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一书中胡扯鸡巴蛋。但那些在北京漂着的人,或者想到北京漂着的人,我觉得还是应该看看的。这本书虽然不可以帮助找到生存的理由(书名起叫“生存理由”,只不过是想表明北京如何地伟大,文化如何地厚实,景点如何地历史),但却能让你在京城文化消费时心里有个底,不至于把钞票丢在北京,把遗憾留给自己。
《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是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提到这家出版社我倒有一些印象的,2003年8月17日,该社的王莹女士与东北女作家、辽宁日报资深记者王冬梅来到南京,给金陵读者签赠《把真相告诉孩子》一书。这本书是王冬梅与她的独生子关于爱情与性的精彩对话。当年,CCTV的《实话实说》还请这母子俩去“说”了一回。《把真相告诉孩子》的特点把孩子最系敏感的“性问题”进行了文学化处理。这种把“性教材”弄出青春文学的特征,如同现在把旅游书《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捣鼓为文化散文一样,都应该算是一种出版灵感!
上一篇:从北京天安门前走过的“驴妖”
前一篇:从北京天安门前走过的“驴妖”
后一篇:半夜里想起了诗人“露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