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家出版社的出版方向调整了?

(2006-06-23 23:29:54)
 
作家出版社是中国出版界权威出版社,好多文学大家的作品是从这里走向读者的。中国文学大师茅盾、冯雪峰、丁玲、张光年等曾先后出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耳濡目染、品格承传,致使作家出版社的人文品质卓越非凡。出版的作品连年在全国文艺类出版社销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获得各种图书奖近百项。这是我做了几年文化记者对作家社所了解的。
 
但我前天接到了作家社宏伟同志的邮件,说是他们新近推出了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的长篇小说《呼唤》(The Touch)。我觉得意外,这几年我是第一次接到作家社出版译作的邮件,作家社的出版方向调整了?作家社是以出原创文学作品而享誉文坛的,而译作并非其特长,难道要加入译作出版的竞争序列?
 
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出版于2003年的长篇小说《呼唤》(The Touch)是麦卡洛继享誉全球的《荆棘鸟》之后,对她最擅长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类型的再次回归。
 
作家出版社的出版方向调整了?
图:《呼唤》(The Touch)中文版封面

我在这里介绍一下考琳·麦卡洛和她的作品(相关材料由作家出版提供)。
考琳·麦卡洛,1937年6月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部惠林顿一个牧业工人家庭,12岁移居悉尼。1972年以长篇小说《提姆》(Tim)正式步入文坛。但真正奠定她的文坛地位并使她获得世界性影响的,是1977年出版的《荆棘鸟》(The Thorn Birds)一书。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不但拍成电影广为流传而且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成为当代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仅平装本版税所得就高达一百九十万美元,创当时美国出版界版税收入之最。

《荆棘鸟》让考琳·麦卡洛名利双收的同时,也打破了她从小就喜欢的平静与安宁。几经周折,她最终只身一人离开“骚动与喧哗的美国”,回到阔别已久的澳大利亚,并且于1980年1月定居诺福克岛。她的创作热情在这座恬静美丽的小岛一发而不可收。二十多年来,又创作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一部传记。其中《罗马主人》(Roman Master)系列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她因此被看作历史学家。

2003年,《呼喊》问世,美国《出版人周刊》撰文评述道:“自从《荆棘鸟》出版,将近三十年过去了。这期间,考琳"麦卡洛没有停留在这一类型——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作品的创作上,而是撰写了《罗马主人》系列小说。现在,她又回到《荆棘鸟》的领域,创作了《呼唤》,而这本书肯定会使众多‘鸟迷’十分满意。”
《呼唤》一如考琳·麦卡洛以往的创作,以人物刻画细腻、叙述生动感人见长。主人公、私生子苏格兰人亚历山大不堪忍受家族的欺凌,十五岁离家出走,几经周折到美国淘金,凭着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大发其财。之后,远涉重洋来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在崇山峻岭深处找到世所罕见、品位极高的金矿。为开发这座金山,和中国人孙楚共同创立“天启公司”。孙楚与旅店老板娘茹贝·康斯特万曾有一段恋情,生下儿子李。李聪明绝顶,被亚历山大视为义子,送到英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报复使他自幼备受折磨的德拉蒙德家族,已是富甲一方的亚历山大娶十六岁的“堂妹”伊丽莎白·德拉蒙德为妻,希望她为自己生儿育女,接续香火。但伊丽莎白和亚历山大婚后感情冷淡,生了两个女儿之后,即因身体原因不再生育,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亚历山大希望与他相爱一生的情妇茹贝的儿子李能娶他的女儿为妻继承家业,学成回国的李却与大他六岁的伊丽莎白相爱。陷入重重矛盾的“金山之王”亚历山大回天无力,最终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破石惊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他深爱的人们铺平幸福之路。

值得中国读者关注的是,考琳·麦卡洛在《呼唤》中表现出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感情。麦卡洛不仅由衷地赞美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善良、正直,而且作为医学家,她对中医、中药、中餐,也推崇备至。在她的笔下,《呼喊》中所有中国人从心灵到外表都非常美丽。除了孙楚和李,她还精心刻画了聪明勇敢、忠心耿耿的女仆玉。作者满怀同情和赞美描绘了这位被殖民者判处绞刑的中国姑娘,无情地批判了澳大利亚殖民主义者由来已久的“白澳政策”,痛斥了当局对中国移民的恐惧与排斥。使之成为这本书的特点之一。
考琳·麦卡洛写给译者的信中还特别提到:“《呼唤》有一个重要情节,介绍了十九世纪中国人在澳大利亚金矿的生产、生活状况,一个主要人物是中国人,希望中国读者喜欢。”
 
链接——
            女仆玉在绞刑架下(片断)

从金罗斯赶来听宣判的只有亚历山大。玉坦然微笑,深棕色的大眼睛里没有丝毫恐惧,更没有后悔。玉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之感。
……玉穿着黑裤子,黑褂子,被带了出去。她长发盘起,在头顶挽了一个髻。从天而降的雨水似乎一点儿也没有打搅她。她看起来那么安详,稳稳当当地走着。没有牧师到场。玉拒绝这种精神上的抚慰。她坚持说,她没有洗礼,不是基督教徒。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被判绞刑的人这样勇敢,”狱吏对站在身边的亚历山大说。“这差事太可怕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