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唐僧早400年西天取经第一人(图)

(2012-12-25 10:06:34)
标签:

比唐僧早400年

西天取经第一人

原创古代故事集

文化

分类: 七色人生(原创)(生活、娱乐、

为什么宋江来到梁山后晁盖必死(图)【博客首页】

 

比唐僧早400年西天取经第一人(朱士行) 

 

 

                                文/梦光情雨

  

     

     

     西行求法中国僧侣,代不乏人,史不绝书。然而,同样历经艰辛西天取经,有的人名扬天下,有的人却默默无闻。最幸运的是唐玄奘,唐代高僧,古代著名的佛教学者、翻译家和旅行家,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本姓陈,名。出家后对佛学钻研精深,但感到教义歧见太多,便决心去佛教的发源地求取真经,经17年艰辛,自印度取回梵文佛经657部,又经19年挑灯劳作,译出佛经1335卷,唐玄奘对促进中国同印度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一部《西游记》使唐玄奘永远活在人间,妇孺皆知,有口皆碑。

    最不走运的是,比唐玄奘西天取经早出400年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士行,但朱士行却一直沉睡在历史典籍之中,后人几乎不知道朱士行是何许人了。

 

    朱士行,生卒年不祥,颖川(今河南省)人,幼有大志,不同流俗,聪颖好学,安贪乐道。魏齐王曹芳嘉平年间(公元249——公元254年),少年朱士行剃度出家。

    起初,中国佛教徒并没有什么戒律可循,法规制度十分混乱,中天竺(今印度一带)来华名僧昙摩迦罗应众人之请,译出《僧祗戒本》,以使僧侣诵读和检点行履生活。为了进一步完善戒律,昙摩迦罗又邀请了一些东来僧人,在京城洛阳组成了受戒团体,订立了传授比丘蒸蒸日上的具体方法。

    从此,中国才有了佛教徒依羯磨法授戒的制度。在此之前,僧俗的区别是以出家与否为标志的,朱士行正式受戒,成为中国人中第一位真正的沙门。

       比唐僧早400年西天取经第一人(图)

    朱士行出家后,以弘扬大乘佛法为己任,精研佛典,学业大进,不久在洛阳讲授《道行般若经》。在讲授过程中,朱士行常常感到译本的不足,有的地方行文晦涩,有的地方文意不通,亟需用梵文底本参校重译。于是,朱士行便决意亲往西域诸国求取此经原本。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带着几个弟子,出了雍州(故城在今陕西省西安西北)城门向西进发。走了一程,朱士行又回过头来,深情地看了看故国的城廓,转过身去,迎着萧瑟凄凉的西风,面对着沟壑纵横、吉凶莫测的前程,心中充满了成功的憧憬,开始了那不同寻常的万里之行。

    其实,对于西行求法,朱士行也并非心中完全无数。当时东来的西域僧人中,有的是已得道的高僧,有的也只是一般的僧徒,朱士行在洛阳讲经时的众弟子中,就有不少是西域人。从他们那里,朱士行得知了不少有关西域诸国的情况。此次西行,就有于阗国(今新疆和田西)弟子弗如檀作向导。想到这里,朱士行心里踏实了多了。朱士行率领众弟子风餐露宿,夜伏昼行,朝着于阗国迤逦而来。

 

    当时,于阗国正盛行小乘教,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士农工商,多为小乘信徒。大乘经典虽然后来也从天竺传了进来,只是传布未广,还处在“地下活动”阶段。

    朱士行一行几人一路上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抵达于阗国。在那里,朱士行果然借得了孜孜以求的《大品般若经》正品梵本,共90章,62万字。朱士行欣喜若狂,不能自己,为了能早日带回东土,朱士行夜以继日拼命抄写,抄完以后,朱士行当即命令随行弟子弗如檀(法号法饶)将抄本送归洛阳。

    然而,好事多磨,在弗如檀将行之际,突然传来了国王的命令:不准将此书传入东土!朱士行闻讯,如霹雳轰顶,连呼几声“天啊!天啊!”便昏死过去。

    原来,于阗国众僧听说朱士行借抄了大乘《大品般若经》,正要东传汉地,恐怕自此小乘受到冷落,便串通一气向国王进言,说:“汉地沙门欲以婆罗辩书(《大品般若经》)惑乱正典(小乘经典),如若不加禁止,将会断送大法。国王您要严加禁止才行啊!”

 

    朱士行在众弟子的奋力抢救下,好半天方才苏醒过来,但一想到自己舍生忘死、万里迢迢而来,正为此经,含辛茹苦拚命赶抄出来,只望早日送归故土,可又遭此劫难,多年的宏愿,众人的心血,顷刻得间将要化为泡影!朱士行悲痛欲绝,禁不住老泪纵横。但身在他乡为异客,哪有自己的方便!也只好静下心来,待以后再慢慢寻找机会。

    朱士行心急如焚,一日如隔三秋,苦苦熬过了23个年头!随着时日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好的转机,大乘教的影响渐渐扩大,国王已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朱士行眼见得自己乌发染霜,年事已高,众弟子意志消沉,乐不思蜀,若不及早将经书送回故国,只得遗恨于九泉了。于是,朱士行恳求国王,请以“烧经”为证来决定经书的命运。

    王宫大殿之前高高架一堆木柴,后妃、重臣、高僧奉命前来观看。一切准备就绪,国王诡秘地看了朱士行一眼,高声喊道:“点火!”,一支火把点燃了柴堆,火势凶猛,辟啪作响。朱士行手捧经书,面向天竺,缓缓走近熊熊大火,心中暗暗祷告:“有求必应的佛祖啊,您一定要显灵保佑这经书啊!”继而转向国王说:“国王陛下,您可要明察!这就是我不辞行程万里,亲手抄下、并珍藏了23年的《大品般若经》,如果此经当在东土流行,它便入火不燃,如果此经不发东传汉地,它便入火成灰!”说完,就把经书投入了火中,说来也怪,书入火中,竟不损一字,在场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国王不便食言,特许护经出境。

 

    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弗如檀奉师命将《大品般若经》送到了洛阳。朱士行虽羁留于阗,葬身异域,但大功告成,夙愿已偿。

    十年以后,《大品般若经》由无叉罗和等高僧译为定本。此书一出,当即风行京华,一时佛学名流如帛法祚、竺法蕴、康僧渊、竺法汰、于法开等人,或注疏,或宣讲,《大品般若经》声价日高,有心斯道者无不奉为圭臬。当时中山国的支和尚专程赶到洛阳誉写,抄本送归之日,中山王率僧俗万众大张幢幡,出城40里迎接,盛况空前。

    此后,般若学界风云际会,佛事活动日趋鼎盛,大乘教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

 

    然而,朱士行的贡献更在于他以自己的力行、自己的成功激励着后人。受其鼓舞,后世西行求法者代不乏人,130年以后的法显和400年以后的唐玄奘远行天竺、高扬佛坛,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尤为重要的是,朱士行的那种为了一个信仰而不惜生命代价的志愿风骨,其意义不仅仅只是在佛学界了。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朱士行就是一位舍身求法、堪称“中国的脊梁”的仁人志士,魂系中华的炎黄赤子,朱士行虽然不及后人唐玄奘的风光荣耀,但是,历史将永远铭记朱士行的丰功伟绩!

 
 

 

        http://pic.zcom.com/u/attachment/201112/1/1132585_1322732398qxYg.gif  所有博文均属作者本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采摘!若有采用我篇什的报刊、杂志等请告知:我的邮箱:fsrbltj@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