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招贤纳士杨朴为何不愿为官
那许多古代书生在哪?在无寐的砚台上磨损着自己,在凋谢的书叶间翻黄了自己……有的为了安邦冶国,报效人民,文韬武略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的则醉心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一己之私,热衷功名,因求乌纱帽翅上的一段旖旎,惨淡了良心,以至生出奇巧的阴谋……有些单纯正直的书生,被显赫的权势和险诈的掮客所愚弄,怀才不遇,或穷愁潦倒,慷慨悲歌,或隐遁山野,恣酒佯狂,所谓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辉煌的功名是头脑外边的东西,是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失落的;而那卓异的才识和美好的品德则是头脑里面的实质,在岁月的流波里将更明确其存在的价值。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淡漠功名,超卓脱俗、寄情泉林、把酒狂歌的佳话是古已有之的。

宋代有个饱学之士杨朴,精于诗词,性格狂放,好饮酒,又随意评论时政,无所拘束,正如俗语所言“嘴上没有把门的”,颇为权贵所忌。后来他索性带着妻子和女儿隐居到河南杞县的山中去了,躬耕垅亩,砍柴钓鱼,拥满怀清风白云,沾两袖鸟吟蝉鸣,每每开怀畅饮,大醉酩酊,皓月之下,顺口吟咏,常有即兴之佳句,仿佛把自己也吟成了迷蒙的山色,婆娑的树影,伴同潺潺的诗句,流溶进寂静的山林……
当时,宋真宗为了治理天下而招贤纳士,令地方官遍寻名山大川里的隐者,杨朴也在其例,被召进京。
宋真宗问他:“听说你醉中吟诗多有敬策之句呀?”杨朴回答:“我不会写诗,倒是我妻子在我临来前送我一首诗。”宋真宗命其写下来呈览,杨朴便以滂沛的气韵、苍遒的草书挥毫而就:
更休落魄耽杯酒,
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
者回断送老头皮。
诗中说杨朴是个贪杯恋酒的落拓文士,千万不要在醉酒时吟唱诗篇而口出狂言。今天被官府提拿而去,这回弄不好怕会性命难保。
原来妻子是怕他那狂傲的性情不合时宜,一旦误入官场恐会触逆权要,可能遭来灭顶之灾。
宋真宗看罢诗后,没有生气,反而大笑。问明杨朴实在不愿为官,便把杨朴打发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