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童年
(2010-08-06 13:11:47)
标签:
文化随笔杂谈教育 |
分类: 我读的书 |
永远的童年
——再读《童年的消逝》
汤素兰
在我们的想象里,美国是儿童的天堂,美国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玩耍,课外活动更是花样百出,迪斯尼乐园就在家门口,梦工厂为把孩子们的梦想制造成视觉的盛宴不遗余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美国,有一个名叫尼尔·波兹曼的人写了一本书——《童年的消逝》,断言美国文化敌视“童年”的概念,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波兹曼认为,“童年”的概念是一种社会产物,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是由印刷术创造的。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印刷文字需要通过长久学习才能运用,这使识字的成人和不识字的儿童之间有了明显的界限,成年人对儿童得以葆有秘密和禁忌,于是“童年”就产生了。但是,当人类进入到电子媒介时代,在电子媒介面前,一切人都是平等的,“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于“秘密”的界限消失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波兹曼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他的目的不是要耸人听闻,而是提请人们注意商业文化和电子媒介如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与娱乐享受的同时,侵蚀了儿童的生活的和空间。不幸的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波兹曼将此书修订重版的时候,他发现他的警告和呼吁并没有使事情有所好转,而是越来越糟糕了。
波兹曼写作《童年的消逝》的年代,电子媒介还主要是电视,到今天,电子媒介加入了比电视更具有威力、更方便也更平等和民主的互联网和手机。关于互联网、电子游戏对今天儿童的影响的负面报道总是层出不穷,因此,今天重读波兹曼的书,思考波兹提出的“童年的消逝”这个严肃的命题,依然是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你对一个天天看电视、天天沉缅于网络的孩子说:“你看了那么多接吻的镜头和床戏,你知道国家的同性恋人口比例是多少,你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了,你的童年消逝了。”这个孩子一定会说:“这跟我的童年有什么关系?我的童年才没有消逝呢,我对同性恋一点也不感兴趣,我倒是想知道我家的屋顶上是不是也住着一个小飞人卡尔松!”
我跟孩子们一样,也不相信童年会消逝。虽然我们人类对童年的发现是很晚近的事,但是童年的发现就跟我们发现了宇宙中地球是唯一个绿色的星球一样激动人心。自从发现了童年,人类才更人性,更智慧;自从发现了童年,人类才真正懂得爱——爱孩子,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的未来,保护孩子,就是保护人性的美好。
虽然我们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对地球的破坏和污染还是变本加厉,就像人类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之后,我们对童年的伤害愈演俞烈一样。
但我不相信电子媒介最终会把童年消灭掉。首先是因为电子媒介只不过是种技术工具而己。人类在自己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发明新的技术,改善和创造新的工具,这些工具的掌握与改进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文明与进步,创造了自身的文化。比如文字符号的发明,让人类得以记录自己的文明;比如劳动工具的发明,让人类得以更好地生存;比如印刷术的发明,让人类有了学校、图书馆,有了对知识的传播和保存,同时也发现了童年。新的电子媒介,给我们一个更公平和更开放、更民主和更自由的空间,它在带来方便与娱乐的同时,毫无疑问带来了浅薄和暴力,带来了色情与享乐主义,但也让人的身心得到了更自由的释放与发展。而且,人类对于自己发明的技术,虽然存在被技术所异化的危险,但也正是在应对异化危险的过程中,人类得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工具与技术,以及规范对技术使用的环境。比如,电视节目的分级制,比如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限制等等就是证明。
我不相信童年会消逝,还因为儿童本身既是一个社会的存在,也是一个生物的存在。儿童的成长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有研究表明,人脑的芯片层要达到17岁才能完全完善。虽然我们不断看到早熟的孩子,但总的说来,儿童的心智发育、能力习得和他的年龄之间有一个特定的关系。而且,如果说印刷术发明所带来的知识体系和学校教育,让儿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的话,即便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除非有一天,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像一个芯片一样预先植入婴儿的胚胎。但是,即便人类获得知识能如此便捷,儿童在知识的掌握上与成人没有区别,那么婴儿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即便从电视和网络上看了色情节目,他也只能模仿和游戏,因为真正的性成熟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的。
我不相信童年会消逝,更因为正如波兹曼自己所说,儿童自身就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儿童天生的幻想力,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儿童对于快乐的追求,儿童旺盛的精力,都是童年本身带来的。当我看到一个七岁的孩子在家里用彩条纸扎成一个漂亮的尾巴,用不干胶将尾巴粘在自己屁股上,蹲在墙角里“咯咯嗒咯咯嗒”模仿母鸡孵小鸡的时候,我绝对相信童年不会消失。当一个十岁的女孩子穿上妈妈的红色高跟,涂上厚厚的口红和眼影, 扭着腰肢走来走去的时候,我依然相信童年不会消失。就像一个叫帕蒂的孩子写给波兹曼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我不认为一个十岁的孩子看了成人节目,就不再是孩子了。”
我相信童年不会消逝,还因为童年是人类自身存在的需要。波兹曼也在书里说,“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所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息信,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忘却自己需要再生繁衍都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从我的理解来说,童年不只是我们人类的未来,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我们每一个人都来自童年,在我们生命每天的前行中,我们都会回望故乡。回望故乡成为了心灵的需要。作家和艺术家们正是透过时空的魔法,在回望童年中找到秘密花园的入口,尽情地玩着童年的游戏,而那些凝眸回望的瞬间,那些自由挥洒的游戏,便成为了人类的艺术。
我认为,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发我们思考电子媒介时代童年的位置和我们成年人的责任。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电子媒介时代,童年在商业文化的挤压下,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孩子们的童年期越来越短暂了。如何保护童年的天真纯洁不受伤害,如何抵制童年的消亡和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正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