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博客日志 |
其实,鲁迅文学院的这期作家班,来自全国各地的53名作家聚在一起,每周有三名老师给我们上课,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文学的盛宴之中。真是光筹交错,不醉不休。
今天上午是陈建功先生的讲座。主题是关于在喧嚣的时代,作家如何保持对文学的信念。在鲁院学习已过两月,关于文学本身的课,并不是很多的。因为大家好像都相信功夫在诗外,作家似乎已经不需要别人再讲如何写作。其实并非如此。每个成功作家的经验,对个人的创作都是会有启发的。陈老师今天主要讲了作家自身的建设问题,他认为,今天的作家,怎样保持自己情感资源的丰沛,让自己拥有不竭的情感资源,是作家自己建设的关键。要保持情感的丰沛,就要拓宽自己的视野,要有和时代同步的生活姿态。巧得很,这个问题,前天我们和曹文轩老师也谈到了。当时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现在比较有份量的作品,依然是出自五十年代的作家们之手。曹老师认为,五十年代作家的生活阅历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作家更丰富,他们几乎都经历过文革,有的还有插队的经历,这些独特的生活阅历,就是创作的财富。作家自身建设的第二个方面,是作家如何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一个作家必须要有能力将自己熟悉的生活重新组装,为读者铸造一个新的世界,作家必须要有超出常人思想的深度与高度,否则,如果作家所有的见解都是我们所知道的,作品也就没有了深度,作家就跟一个彼得堡的马车夫差不多了。第三点是作家的审美经验要不断更新,只有作家自己有鲜活的审美经验,才能给我们文学的震惊。有个性的作家,才会有独特的叙事方式,独特的风格。作家应该具有把生活艺术化和把艺术生活化的能力,为读者提供新鲜的审美经验。
在鲁院上了两个月课,每周三次,质量高的课不算很多。陈建功老师的这堂课是其中之一。
下午是诗歌朗诵会。由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赞助。来自甘肃的诗人高凯和来自东北的诗人王立春是这次活动的策划,劳心劳力。老诗人樊发稼老师、尹世霖老师、关澄瀛老师和金本老师,年轻的诗人谭旭东,李东华,还有娜仁琪琪格等都参加了,分别朗诵了自己的诗作。还有张之路老师和鲁院的王彬院长,虽然没有朗诵诗,但表达了对于诗的美好祝愿。
余雷朗诵金波老师特意为这次活动写的美丽诗篇。在余雷的朗诵声中,诗歌朗诵会正式开始。
好几个同学朗诵了自己的诗。怀存和小山的诗意境优美,配上柔和的女声,是一种享受。汤萍和阮梅是受了上次诗歌朗诵会的影响,开始在这儿尝试儿童诗创作的。汤萍的《小天使》,阮梅的《花神的种子》,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关于爱与美的诗。春那首关于鞋子的诗我以前就读过,是很优秀的儿童诗,她和玉清一起朗诵。张洁和学斌朗诵东达的《童话树》,颇有乔榛和丁建华的味道。赫东军朗诵徐鲁的诗,他的声音适合唱民歌,朗诵起来自然别有趣味。胡兰兰写鲁院的猫的那首诗,赢得了最多的掌声。
今天早上一起床,我就接受了春儿分配给我任务,朗诵高洪波老师的诗。
我问:诗在哪儿?她回答:你自己去找。
这个时代若是没有网络,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我在网上键入高洪波的名字,马上就找到了N首诗。我选了——《我想》,我发现这是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今天来读这首诗,依然能激起新鲜的感受。我不敢怠慢了这么好的诗,整个早上我都在努力练习,尽可能地用我的声音去演绎关于一个孩子的梦想,表现这首诗美的音韵和意境。还好,大家认为我朗诵得不错。
高洪波老师的诗附后,希望你也能朗诵一遍: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呀,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呀,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呀,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呀,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到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