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到埃塞俄比亚我首先想到的是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还有就是频繁出事的埃塞俄比亚航空。
可是我没有想到在美国埃塞俄比亚菜却非常受欢迎。
第一次去吃是因为一个朋友知道我在吃这个方面很猎奇,所以就请我和西瓜去吃,发现他们的菜不仅仅有特色,味道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胃。
第二次去吃是我爸妈来美国的时候,我们带他们去吃。
吃饭前我告诉他们饭店没有桌子,没有餐具。他们问没有桌子怎么吃饭,我说在地上挖个坑,人都躺在坑里吃饭,他们尽管怀疑我的说法,可是看我说话的时候一脸的正经,他们竟然相信了。
到了饭店,我爸一脸质疑的问我,你说的坑呢?我嬉皮笑脸的回答:“这回知道什么叫‘坑爹’了吧”
哈哈,因为爹好坑啊。
饭店不大,进门的地方放了一个镂空的木质屏风,我第一感最炫民族风,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中餐馆。莫非是当年咱们援非的时候带过去的?
等位的地方放了两个这种真皮还绑着贝壳的椅子,看着下面这个流苏的绑着贝壳的部分,一下联想到很多非洲裔小朋友的发型,埃塞俄比亚的感觉找到了。
坐在这个椅子上感觉自己像个非洲酋长,有木有?有木有?
这个长的像塔吉锅的筐不是装饰,人家就是桌子。傍边摆着餐巾纸的那个其实是打酱油的装饰。
饭店的吧台地方装饰成那种茅草屋的感觉,坐在下面要一杯PINA
COLADA,一下觉得去东非的海岛度假了。茅草吧台上还装饰很多非洲风格的装饰品,挺好看的。

绿屋顶和红窗帘撞色出的效果很刺激眼球,配着这个吊灯感觉很美。

把桌子的帽子一摘,人家就很有礼貌的做自我介绍了。这个桌子的名字叫“MESOB”。

开胃菜要了一种油炸小点,酥香分层的面皮里包裹着炒得有些发干的牛肉碎,很香,味道真的很中国。没有吃出来有什么很特别的香料味道,让我这个对异域香料有些敏感的人表示很喜欢。


我们点了三分主菜,上菜之前服务员先端出一个搪瓷大盘子,上面摆着一张雪白的软饼。
看着那个搪瓷盘子我一下联想到小时候我奶奶家那个摆暖壶的盘子,吃到最后把饼撕开,底下还真是我记忆中的牡丹花。
为嘛在一个非洲餐馆老是能够找到中国印记?
服务员把我们三个人点的主菜都倒在这张大饼上面。我们一共要了三种,分别是鱼肉,羊肉和牛肉。
菜上齐了,介绍一下主菜。
介绍一下最有特色的一道主菜,就是照片中最下面的那一份。这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Wot”。我点的这份是YASA
WOT,是将鱼肉剁碎然后混合当地的香料炖煮出来的,很好吃,尽管卖相不是很好。
除了鱼肉以外,牛肉,羊肉和蔬菜也可以做成不同口味的WOT。

在左上方的是Gored
Gored,是一道牛肉菜,就是当地特色炖牛肉吧。无功无过的一道菜,基本上是比较突出肉本香的。
在右上方的是Goden
tibs是一道羊肉菜,感觉就是把羊肉用当地特别的香料,然后混合黑胡椒还有青椒炒出来的,比牛肉好吃很多。

吃的时候拿一块饼夹着肉吃,当时看分量还怀疑够不够吃,结果发现分量一点不小,三个人都吃到撑。
以前有朋友奇怪,为啥我会吃完还记得菜名。不是记性好,是有相机好啊,把菜谱拍回去不就得了。
不过去饭店吃饭还拍照真心是一件考验脸皮的事情,人家吃饭我举着相机东拍西拍,拍照这么久只被嘲笑过一次,竟然还是我们的同胞,直接在我路过的时候故意说了句“没出来吃过饭啊,还拍照。”

介绍一下特色的主食吧,不能总是“大饼”“大饼”的叫人家,其实人家有名字,叫“英吉拉”。
这种饼作为埃塞俄比亚的主食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是用一种非常低产的作物苔麸制作而成的。在高产作物推陈出新的当代,当地人们放弃种植高产作物而坚持种植低产的苔麸,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埃塞俄比亚人民对英吉拉的喜爱。
这也让英吉拉成为当之无愧的埃塞俄比亚“国饼”。
这种饼的味道很奇怪,是酸的。刚吃起来不是很习惯,有种馊了感觉,但是再仔细品尝一下,那种绵软带点筋道的口感和咀嚼后的回甜的味道,确实还不错。
英吉拉的酸不是苔麸本身的味道,而且发酵后形成的,有点类似我们的酸汤子之类的美食。

撕一块英吉拉夹一块肉或者WOT吃很美味。不知道酸酸的英吉拉是不是会让肉类更容易消化呢?



据说这张皮子上面是他们的文字。
这个应该是特色的乐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