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可以证书化?
文/天涯默客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日前表示,该校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三张证书,一份学业成绩单、一份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是对人格养成经历方面的描述。
先前,某局长为手下规避责任曾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说:我以局长身份、以党性、以人格担保执法人员绝对不会打人,而后,本人不才,闻听此事之后,就笑着写了一篇涂鸦《人格能保证什么》,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说句粗话:人格只能担保个屁了!”,今天,上海交大准备给毕业生发放人格等级证书了!大概,那位拍胸脯的官员见到后,终于可以松了口气:自己的人格从此后可以不必只能担保个“屁”了。
我不知道这个人格具体的量化标准是什么,就我粗俗的看法来讲,这个人格似乎是不属于可以量化范围之内的东西,所谓的人格是随着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的,《三字经》里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习性的变化,必然导致人格的变化。这一点,是几千年来人们所公认的。
我也不知道,这个人格证书一旦颁发之后,是不是此后就可以表示自己的人格就定格在这个划定的等级上了,等级高还说得过去,以后自己无论怎么做,哪怕是为恶,在别人质疑的时候,马上从怀中掏出明晃晃的红色(抑或是其他颜色)本本,大喊一声:咱的人格等级很高!倘若当初一不小心被评了个低等级的,那可就惨了,无论你再高尚再怎么有修养,却始终不敢于大庭广众之下亮明自己的证书,因为如果亮出来,大约是会遭受“伪君子”之类的诋毁了。
我不敢说上海交大是一个随时可以产生神奇的地方,我也不知道自己就人格证书的判断是否正确,我等只是一些不入流的小民,不配与堂堂大学教授一起探讨这样高难度的话题,所言所论,如果不小心与教授们的观点有所冲突,那么,教授们大可不必怒火中烧,毕竟你们是做大事的精英,我只是喜欢胡言乱语的小屁民,你完全可以一边捧着咖啡,一边不屑的自言自语一下:这家伙(当然是指我这个屁民)的人格,简直是垃圾不如。如此之后,还是潜心做好人格的划分事宜上去。
凡事,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我想,这个人格的养成也一样走不出这个规律,因此,我要说,人格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改变着,这些在变化中的东西,大概是无法具体量化的,划分等级,似乎更是无从说起的事情了。由此,我的疑问变产生了:人格可以证书化吗?
于09/11/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