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毕业生电影技巧变焦dustinhuffman |
分类: 文化·阅读·电影C.R.M |
上次在北京,我对小郭和小付两个憋着劲要拍个毕业题材片子的小朋友说,拍之前一定要好好看看《毕业生》。作为新好莱坞电影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瑕瑜互现、略带实验味道的片子,有许多技巧和特点都是值得借鉴的。
http://img2.mtime.com/pi/d/2003/47/wowmwow/2003112116116.4083628.jpgbyPunkerzm" />
摄影和剪辑
《毕业生》大量运用了变焦镜头,这是此片最大的摄影特点。最明显的变焦就是先调长焦给特写或跟拍,再拉开给全景。开场即是如此,先给Ben一个面部特写,然后逐渐拉成机舱全景。Ben去Berkeley则是先空中跟拍Ben,然后拉开给整个Bay Bridge特写,这是很巧妙的寓人于景的办法。
变焦还体现在“隔物取景”上,最典型的就是海报那张丝袜腿下的Ben,这个深焦镜头即给出Ben的面部变化,又交代了Ben所面对的诱惑,但又通过虚实远近之不同表达了二者之间的距离。这里省略了一般蒙太奇会采用的几个镜头互切,直接的一个长镜头营造出的是焦虑的压抑的气氛和人物内心的折磨,这绝不是快切能够制造的感觉。隔物取景在这部片子里非常普遍,Ben送Ms. Robinson回家时,从车里走出到门口的一段戏,机位一直在车外固定,隔着车玻璃用变焦镜头一直跟两人走到门口,当两人在屏幕中的比例缩小的不到1/10,这与一般的构图原则并不相符,但是这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下两人的对话更容易制造压抑的气氛。
在隔物取景时,被隔的人物经常处于阴影中,或者只交代一个背影,几场Ben与Ms. Robinson的室内戏都是如此,开场Ben的父亲与他在鱼缸前的对话也是如此,摄影师并没有采用普遍的正反打,对于被隔的人物,只给出声音,而被光打亮的人物则作为主要被摄体被突出。这也有利于表现对话双方的距离感。
在采用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同时,此片中蒙太奇的出色运用也不得不提。不同时空场景之间的流畅拼接是一大亮点,当Ben穿着衬衣躺在宾馆床上时候,Ms. Robinson为他解开扣子,然后给脸部特写,再拉开镜头,移物换景到了Ben自己的卧室,他起身关上房门,然后坐在电视机前,再次先给特写再拉开,又回到宾馆,Ms. Robinson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走来走去。接下来他在泳池里一扑,切到在宾馆他扑向Robinson,然后画外音响起他回头,场景又回到泳池。这一段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拼接不禁做到了无缝,而且其流畅制造出的时间流逝,把二人偷情由激情冲动转为无聊的重复。
另一种蒙太奇体现在单格镜头的使用上,在Ms. Robinson卧室勾引Ben的时候,有三个单格镜头拍摄的是Robinson的裸体,67年时分级制尚未完全形成,但是传统的审查制度已经接近土崩瓦解了,这一闪而过的单格镜头,既可以理解为是在那个特定时期的一种巧妙手段,又在一闪而过间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让观众同Ben一样想看又不忍多看,想多看又不敢再看。巧妙的单格镜头,丰富了电影的信息量,简洁有效,体现了作者的智慧。
唯独有一场的摄影是值得商榷的,就是当Ben来到Berkeley后,他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穿行,走到喷泉跟前坐下,然后拉开全景,突然下一个镜头闪出的是人流密布的校园,然后隔着Ben用变焦给从楼门出来的Elalin,这时候变焦变得太仓促,很不自然。我的意见是,这里应该长焦先给Ben特写,然后拉开是人流密布的校园,一个小蒙太奇表现时间流逝,再调长焦给Elalin时,可以切几次Ben的面部特写,制造他努力在寻找逐渐看清楚的效果,在这时候逐步给出清晰的Elalin走出来的镜头,我想似乎更流畅些。
演员和影片背景
Dustin Huffman是60、70年代出道的那拨人里我最喜欢的男演员,虽然那拨人现在活着的还不少,像Pacino,DeNiro, Jack Nicolson,都是超级名角儿,但是Huffman是他们里面给我感觉最容易入戏的一个,以前看AFI那个100的纪录片里,采访他的时候他似乎就开始表演了似的,表情调动起来,十分投入。Huffman演的Ben是60那一代茫然的美国年轻人的典型形象,对未来的不确定,对国家和社会的失望(越战开始,肯尼迪遇刺)都写在脸上,他那张苍白的脸,在被父母那一代人摆布的时候显得局促和无助,他的小心翼翼、紧张焦虑和神经质通过繁复的对话和动作特写表现无遗。影片的结尾亦被认为经典,Ben拉着逃跑新娘在狂喜中上了公交车,然后逐渐平静,逐渐无措,这种感情的变化是那个年代青年的逼真写照。
电影总是与社会变化相联系的,完全脱离社会背景的电影是不存在的。新好莱坞电影的矛头指向的是逐渐落伍的旧式好莱坞类型片,在审查制度逐渐消亡,电影产业被逐渐兴起的电视产业强烈冲击下,新好莱坞逐步摆脱着旧日片厂时代的机制,用反类型片去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不满,体现了一定的知识分子式的创作意图,邦妮与克莱德、毕业生、逍遥骑士乃至教父,都是这一时期即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毕业生拿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这在特效大片云集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60、70年代正值战后第一代成人时期,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国精神的反思,对民权的诉求,对嬉皮文化的崇拜等等都给予年轻人接受毕业生这种影片的充分可能。在这种背景下,毕业生即是年轻人的代言人,又带领大家去反思,无疑成为时代的象征。
回头再看今天,当拜金与犬儒横行于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成为社会主要生存手段时,黄金甲、无极和夜宴等圈钱大片的出现,不也是与时代背景相勾结的么?在我们质疑这些电影的商业意图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更多的质疑我们自身的问题?
另一:在仔细分析《毕业生》之后,又回顾了帕金法的《稻草狗》,还是Huffman主演的,比前者更压抑,是故最后的爆发显得更理所应当,帕金法是懂得暴力或者说懂得运用力量的人,他可以点燃观众对暴力血腥的向往,而不是恐惧。
http://img2.mtime.com/pi/d/2003/47/wowmwow/2003112116116.4083628.jpgby
摄影和剪辑
《毕业生》大量运用了变焦镜头,这是此片最大的摄影特点。最明显的变焦就是先调长焦给特写或跟拍,再拉开给全景。开场即是如此,先给Ben一个面部特写,然后逐渐拉成机舱全景。Ben去Berkeley则是先空中跟拍Ben,然后拉开给整个Bay Bridge特写,这是很巧妙的寓人于景的办法。
变焦还体现在“隔物取景”上,最典型的就是海报那张丝袜腿下的Ben,这个深焦镜头即给出Ben的面部变化,又交代了Ben所面对的诱惑,但又通过虚实远近之不同表达了二者之间的距离。这里省略了一般蒙太奇会采用的几个镜头互切,直接的一个长镜头营造出的是焦虑的压抑的气氛和人物内心的折磨,这绝不是快切能够制造的感觉。隔物取景在这部片子里非常普遍,Ben送Ms. Robinson回家时,从车里走出到门口的一段戏,机位一直在车外固定,隔着车玻璃用变焦镜头一直跟两人走到门口,当两人在屏幕中的比例缩小的不到1/10,这与一般的构图原则并不相符,但是这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下两人的对话更容易制造压抑的气氛。
在隔物取景时,被隔的人物经常处于阴影中,或者只交代一个背影,几场Ben与Ms. Robinson的室内戏都是如此,开场Ben的父亲与他在鱼缸前的对话也是如此,摄影师并没有采用普遍的正反打,对于被隔的人物,只给出声音,而被光打亮的人物则作为主要被摄体被突出。这也有利于表现对话双方的距离感。
在采用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同时,此片中蒙太奇的出色运用也不得不提。不同时空场景之间的流畅拼接是一大亮点,当Ben穿着衬衣躺在宾馆床上时候,Ms. Robinson为他解开扣子,然后给脸部特写,再拉开镜头,移物换景到了Ben自己的卧室,他起身关上房门,然后坐在电视机前,再次先给特写再拉开,又回到宾馆,Ms. Robinson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走来走去。接下来他在泳池里一扑,切到在宾馆他扑向Robinson,然后画外音响起他回头,场景又回到泳池。这一段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拼接不禁做到了无缝,而且其流畅制造出的时间流逝,把二人偷情由激情冲动转为无聊的重复。
另一种蒙太奇体现在单格镜头的使用上,在Ms. Robinson卧室勾引Ben的时候,有三个单格镜头拍摄的是Robinson的裸体,67年时分级制尚未完全形成,但是传统的审查制度已经接近土崩瓦解了,这一闪而过的单格镜头,既可以理解为是在那个特定时期的一种巧妙手段,又在一闪而过间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让观众同Ben一样想看又不忍多看,想多看又不敢再看。巧妙的单格镜头,丰富了电影的信息量,简洁有效,体现了作者的智慧。
唯独有一场的摄影是值得商榷的,就是当Ben来到Berkeley后,他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穿行,走到喷泉跟前坐下,然后拉开全景,突然下一个镜头闪出的是人流密布的校园,然后隔着Ben用变焦给从楼门出来的Elalin,这时候变焦变得太仓促,很不自然。我的意见是,这里应该长焦先给Ben特写,然后拉开是人流密布的校园,一个小蒙太奇表现时间流逝,再调长焦给Elalin时,可以切几次Ben的面部特写,制造他努力在寻找逐渐看清楚的效果,在这时候逐步给出清晰的Elalin走出来的镜头,我想似乎更流畅些。
演员和影片背景
Dustin Huffman是60、70年代出道的那拨人里我最喜欢的男演员,虽然那拨人现在活着的还不少,像Pacino,DeNiro, Jack Nicolson,都是超级名角儿,但是Huffman是他们里面给我感觉最容易入戏的一个,以前看AFI那个100的纪录片里,采访他的时候他似乎就开始表演了似的,表情调动起来,十分投入。Huffman演的Ben是60那一代茫然的美国年轻人的典型形象,对未来的不确定,对国家和社会的失望(越战开始,肯尼迪遇刺)都写在脸上,他那张苍白的脸,在被父母那一代人摆布的时候显得局促和无助,他的小心翼翼、紧张焦虑和神经质通过繁复的对话和动作特写表现无遗。影片的结尾亦被认为经典,Ben拉着逃跑新娘在狂喜中上了公交车,然后逐渐平静,逐渐无措,这种感情的变化是那个年代青年的逼真写照。
电影总是与社会变化相联系的,完全脱离社会背景的电影是不存在的。新好莱坞电影的矛头指向的是逐渐落伍的旧式好莱坞类型片,在审查制度逐渐消亡,电影产业被逐渐兴起的电视产业强烈冲击下,新好莱坞逐步摆脱着旧日片厂时代的机制,用反类型片去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不满,体现了一定的知识分子式的创作意图,邦妮与克莱德、毕业生、逍遥骑士乃至教父,都是这一时期即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毕业生拿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这在特效大片云集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60、70年代正值战后第一代成人时期,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国精神的反思,对民权的诉求,对嬉皮文化的崇拜等等都给予年轻人接受毕业生这种影片的充分可能。在这种背景下,毕业生即是年轻人的代言人,又带领大家去反思,无疑成为时代的象征。
回头再看今天,当拜金与犬儒横行于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成为社会主要生存手段时,黄金甲、无极和夜宴等圈钱大片的出现,不也是与时代背景相勾结的么?在我们质疑这些电影的商业意图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更多的质疑我们自身的问题?
另一:在仔细分析《毕业生》之后,又回顾了帕金法的《稻草狗》,还是Huffman主演的,比前者更压抑,是故最后的爆发显得更理所应当,帕金法是懂得暴力或者说懂得运用力量的人,他可以点燃观众对暴力血腥的向往,而不是恐惧。
另二:这张30 Anniversary里的Dustin
Huffman是光着脚的,但事实上在这场戏里,Dustin是穿了袜子之后走到门口的,我很奇怪这张光脚的照片究竟是画的还是拍摄时候的走光镜头。
前一篇:关于猫 by Punkerz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