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做头》你究竟想要做什么? by 3duo

(2006-11-01 21:14:33)
分类: 文化·阅读·电影C.R.M
电影■《做头》你究竟想要做什么? <wbr>by <wbr>3duo
 
饭前40分钟,饭后一小时,在期待关芝琳“尺度大胆”的激情演绎的好奇心唆使下,我终于坚持看完了长达100分钟的《做头》。我这样理解“做头”这个名字:你要做什么?我一头雾水。
 
一个是青春不在、更年期还没有来的30岁出头的中年女人,一个是英俊潇洒、单纯可爱的二十七八岁的大男孩,如果你设想这是一段欲爱无路、欲罢不能的关于姐弟恋的小资故事,那么我要遗憾的告诉你,在《做头》所有的台词里并没有这一句:爱情没有对与错,早与晚,只有“有”或者“没有”。所以,这部电影就不是单纯的小资,而要复杂许多,以至于完全不知道导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似乎什么都想说一点,来个一勺烩,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什么也没说清楚。
 
我猜想这其中有对旧时光的怀念。影片中,女主人公爱妮对朋友说“以前去美发店是一件很有品位的事,不像现在,去的净是些没有档次的人”,又说“如果连头都不做了,和自暴自弃有什么分别呢?”做头发,对于某些典型的上海女性,的确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刘心武说:这关乎到她们的身份、她们的尊严、她们昔日的荣耀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极致的情况下,甚至关乎到她们的生死存亡。影片试图通过“做头”这件上海女人标志性的行为,在日趋同化的世界潮流中,重现旧日的上海传统精神。而“百乐门”舞场一段,作为女主人公心里转折的重要桥段,与其说是爱妮的思想解放,不如说是她的精神回归,回归30年代旧上海十里洋场的无限风光。然而可惜的是,《做头》的导演不是侯孝贤,上海也不是台北一九六零,怀旧只是影片煽情的一部分,却不是缅怀情绪的集合。怀旧,作为一种纠集在心头的惆怅,是如同纺锤上的丝一般,需要缓慢铺陈和温柔展开的。怀旧电影有他特有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太急只会造成情绪断裂,而表达的散漫必然导致情绪错位。显然,《做头》动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怀旧方式,只能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我猜想这其中也有对女性情感世界的伦理探讨。影片中爱妮、璐璐、金萍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女人,一个是风光不再,一个是小人得志,一个是看破红尘。在这样的都市人物的刻画上本来大有文章可做,如同在牛仔裤上磨孔洞,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洞都是用心所为,是用剪刀和锉子一点点修剪而成,然而影片却只用空洞的台词简单的划上几刀,横竖都有,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重点。所有的人物都是脸谱化,风光不再的爱妮没有挣扎,从一开始就莫名奇妙的举旗投诚,小人得志的璐璐一味的嚣张跋扈,没有一刻的情感回归,而看破红尘的金萍也只是学会了一点国际化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女性价值的深刻思考。不仅如此,影片还节外生枝的添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人物,比如公寓里吹萨克斯的色情狂、美发店里做花痴状的安维雅,全都是缺乏深入挖掘的神秘来客,使影片的情感刻画显得愈发简单肤浅,仿佛在那条胡乱剪裁的牛仔裤外面又套了一条混沌暧昧的超短裙。这种表现手法,还真是应了时下流行服饰的景。
 
我猜想这其中还有对崇洋媚外的一点鄙薄,对男性压力的一点同情,对贫富差距的一点无奈,总之主题复杂得很,各种情感、情绪、思想、思考杂糅在一起,成了一锅粥。当然,情感故事还是影片的主线,如同八宝粥里的大米。青春不在的爱妮过着平庸而无趣的生活,每日承受着失落和惶惑,曾经的“淮海路上一枝花”,30岁后的结果却是如女友金萍说的“一个美女没有嫁好,真是件让人惋惜的事”。她原本可以不必如此,但是正如丈夫所说“没有人逼着你嫁给我”,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我没有做过什么事,做了也不后悔”,爱妮如是说,但在平淡的生活下,不安分的心始终无法掩藏,于是理所当然的将要以“红杏出墙”作为宣泄。这样的宣泄应该是如洪水般的猛烈爆发,来势凶猛,势不可挡。这样的爆发只应有一次,即在影片结尾处,在观众的情感被调动到顶峰时,顺势而下。结尾的确如此,然而影片却又在之前平白添加了雨夜车站的一个桥段,让爱妮和阿华提前发生了肉体的纠缠,仿佛原本连贯的床戏在“伟而刚”之前先来了一次一分钟的早泄。
 
总而言之,《做头》总让人感觉线索太多,仿佛是一部拉长的40分钟的电影短片,又像是压缩了的180分钟的史诗巨著,或许这就是大上海的真实所在:一个放大的小渔村,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全息缩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