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碟周刊■2006年第3期 by little3duo

(2006-10-16 10:24:01)

No.1 < Welcome to Discovery Park > ~~ Brad

碟周刊■2006年第3期 <wbr>by <wbr>little3duo

Brad是Pearl Jam的吉他手Stone Gossard于1992年组建的“兼职”乐队,至今已经发行了4张专辑。Welcome to Discovery Park 以软摇滚风格为主,可听性较强。走在秋风萧瑟的落日小径上,看着树叶不可逆转的飘散而去,而阳光还在枝头努力"Shinin'",于是想起远方的你,"Yes, You Are"心里变得愈发坚定。这些歌和Pearl Jam的"One Hour Man " "Wishing list "一样,适合一个人在地铁里边走边听。

92年,正是Pearl Jam大红大紫的发迹期,Grunge风潮从西雅图席卷而来势不可挡,80年代的硬摇滚死了,新时代来了。这时候的人大多不安分,Stone Gossard一面做着Pearl Jam的吉他手,一面组建其他的“兼职乐队”,还成立唱片公司,甚至到华盛顿做某听证会的发言人。关于“兼职”这件事,如果每个人都诚如曾志伟所说“不要把兴趣做成职业”,那么在职业之外,是应该人人有份“兼职”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有想法又有精力的,不过青春这几年,不必以此谋生,更不期待成名成家,自娱自乐,高兴便好。

欣赏指数:★★★☆
收藏指数:★★★


No.2 < Two > ~~ the Calling

碟周刊■2006年第3期 <wbr>by <wbr>little3duo

摇滚乐在世纪之交迎来了Ready-for-Radio运动,听众们需要琅琅上口的流行摇滚,于是the Calling来了。在此之前,Matchbox Twenty, Train, 以及the Wallflowers已经被主流媒体广泛接受,成为新时代“靡靡之音”的代言人,而the Calling更被寄希望于成为美国版的Savage Garden,可惜自己不争气,在模仿Matchbox Twenty或者U2之外毫无新意。听这样的歌,除了好听之外也就说不出什么,而过度铺陈乐器音效的处理方法更令人反感,不如编曲低调些,你不必听得清贝斯和鼓点,节奏已在心里,像起搏器,鼓动情感波浪涌动。

说点题外话,the Calling的两位成员Alex Band和Aaron Kamin是发小,Kamin甚至还泡Band的妹妹。忘了哪位大师曾经说过,乐队成员就得是从小玩大的,在报上登招聘启事招募团员的到最后都没戏。不知道the Calling能不能做出点成绩证明大师所言不虚,不过大牌如Poison和Extreme却是都搞过招聘的,面试者中甚至还有Slash这样的遗珠。不过仔细想想大师的话,也许没戏指的就是成名之后早晚不欢而散吧。所谓分脏不均,各奔前程而已。

欣赏指数:★★☆
收藏指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