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流■跨界:交流产生创意  by leeforce

(2006-03-13 20:12:58)
分类: 商业Business
跨界:交流产生创意
 
 
 

Crossover,这个英文单词原意是“交叉”,如今常常被用在各种跨行业的创意汇聚场合,中文译作“跨界”。
 
教给我这个词的人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曾是80后作家,现在从事包括传媒、出版、公关、广告、互联网、电信增值业务等多个行业。这位朋友深信跨界的交流可以产生无穷的创意,并且正在用他的实践做着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也正是想宣扬一下这种“跨界”思想。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需要创意的年代。记得去年有一期《新周刊》的封面标题就是“创意立国”。整个中国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艰难地转型,我们这批80后的小青年也面临着比70年代生人更多更严重的创意上的压力。
 
70年代生人在创意上经历过“点子大王”的黄金期。在那个时期,信息媒体环境非常不发达,一些见多识广的人迅速成为创意的中心,并涌现出很多商业策划大师。但这种“点子大王”式的创意模式至少有三处致命的地方:
 
第一,“点子大王”太强调极少数精英人物的存在,是作坊式的,很难使创意规模化、工业化;
 
第二,“点子大王”重视个体知识面的广度,却容易忽视专业的深度,所以很多人最后变成了“忽悠型”,成为漂在水面上的浮萍;
 
第三,“点子大王”模式由于它的高度中心化,使得“点子大王”的一些个人缺陷会被严重地放大,甚至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当年“点子大王”何阳由于涉嫌诈骗被捕就是典型的例证。
 
今天的时代环境不同了。我们这批80后面对的是一个资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一方面社会需要更多好的创意来创造价值,一方面高速的COPY&PASTE(拷贝/粘贴)文化正使得创意本身越来越廉价,传统的“点子大王”将越来越难有生存的空间。
 
这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在如今这个年代,一个好创意从提出到实施到获取回报,已经被树立了相当高的门槛,并且这门槛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繁荣而越来越高。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过去我们总是提倡复合型人才,认为个体的跨界(Crossover)可以带来更丰富的创造力。但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的复合型人才仍然是如此至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本身有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其实是来自我们人类的天然缺陷,即我们的脑力资源是有限的。广度与深度是一对矛盾体。复合型人才追求一种行业的广度,但他就势必会牺牲相当一部分的深度,除非他不想要正常的生活。这不是悲观,而是说“个体资源总是有限的”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我们也可以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复合型人才的策略是试图在个体身上建立一个紧密耦合的创意系统,但紧耦合的系统常常被证明是失败的。所以我认为,在如今的年代,我们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紧密耦合的创意个体,而是需要一种能够跨界交流的松耦合的创意网络
 
搞电信的没有人不知道日本的i-mode,它堪称当代无线内容产业的典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i-mode模式并不是某某电信实验室里的高精尖产物,而是由一个电信专家、一个时尚设计业的女士和一个商业高手组成的小团队(著名的夏启一、松野真理、夏野刚三人组)的跨界集体创意产物。
 
不光是电信行业,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行业看到跨界思维的优势。比如苹果的iPod就是集合了数码工业与时尚工业之大成的精华之作。而去年中国人最熟悉的商业案例“超级女生”活动也是充分集结了电视+牛奶+互联网+电信增值业务四大行业的跨界运作的典范。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跨界的创意,都必然不是某一个“点子大王”独自拍脑门的产物,而一定是一个创意团队Teamwork的过程。在这种Teamwork里面,跨界的创意交流就显得相当重要。
 
然而在当今的中国,跨界的交流还并不是很充分。我曾经有幸参加一个为某运营商规划手机游戏行业方面的咨询项目,虽然参与的程度并不是特别高,但我感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出在对一些行业概念的理解上。比如电信组的同事始终将目标受众一概定义成“用户”,而我从游戏行业的角度来讲则更愿意将其定义成“玩家”。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这种简单的字面上的差异掩盖的却是很严重的行业差异问题,就宛如说着两种不同语言的人在谈恋爱。
 
还有一次,我参与一个传统的广告公司的头脑风暴会议,当时的任务是给一家国内知名的互动娱乐网站设计视频广告片。但整个广告组的同事显然都对互联网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提出的创意虽然五花八门但总是落不到点子上。我觉得这是因为大家跨界交流的经验不够,导致对客户标书的内容缺乏理解,或是理解出了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限于篇幅我就不举更多了。
 
上周跟业内比较有名的一个公关/广告大师喝茶聊天,提到一个用来“忽悠”客户的准则,就是“跟行业的人侃专业,跟专业的人侃行业”,善于用A领域的经验来解决B领域的问题,成功率极高。这个话其实提醒我们两点,第一点是现实性的,就是现在的社会对跨界的思考还是太少,所以导致这种忽悠的成功率极高;第二点是启发性的,就是我们真的应该多进行这种跨界的交流,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专才彼此碰撞,产生新的创意火花,继而形成跨界的创意网络。
 
一旦这种跨界交流的创意网络形成,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宣称实现了创意生产的“去中心化”,而这种“去中心化”恰恰能导致创意行业的全面规模化、工业化。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其实不光是一个机制的问题,更多地还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唤起各个行业内每一个人的创意精神和跨界交流的欲望,才能真正引导社会创意的全面繁荣,实现“中国创造”。
 
一个繁荣的信息互联网络是这种创意网络的基础,而极善于使用互联网这些现代化信息工具的80年代出生的我们,也势必成为跨界交流的创意网络革命的主力军。
 
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现在要求自己每周都和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多接触多会面,尽可能地和他们碰撞思维。而事实也证明这种跨界的交流对我手上的工作甚至未来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至少目前在我感觉来是。
 
我深信未来将是一个创意网络为王的年代。谁的跨界交流做得更广泛更深入,谁就能占据更多的创意资源,谁就能占据更多的商机。“点子大王”的旧时代早已经过去,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后浪们一定要努力崛起,就让跨界的我们,令那些视野狭隘的前浪们郁闷地死在沙滩上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