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关于这一点从每次打完球别人腰酸背痛我起码要两天以后才有感觉就已经得到了验证,所以总会在别人偃旗息鼓之后才知道原来曾经硝烟弥漫,譬如所谓寒禽流之争
最近网上颇为流传的,除了馒头事件,剩下要算是韩寒白烨之战了
事件的起因是韩寒的一篇《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当时看到这篇文章只觉得很是牛气,也很是在理,却怎么也没想到跟着这篇牛文的竟然是众多所谓学者们的批判式笔伐,及至闹到后来的白先生关博了事,让我开始好奇去看看到底大家都说了些什么
事件的起因是韩寒的一篇《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当时看到这篇文章只觉得很是牛气,也很是在理,却怎么也没想到跟着这篇牛文的竟然是众多所谓学者们的批判式笔伐,及至闹到后来的白先生关博了事,让我开始好奇去看看到底大家都说了些什么
追根究底的源头怎么着都应该算作白烨先生所提及的关于80后作家的一段文字,以80后现象研究专家的口吻,只可惜当时看到韩寒的那篇文章时,没有去白先生的博客里面拜读原文,等到好奇到想去看看时却发现他已然关博,扼腕之余,只能从文坛一文里摘抄的段落里将就来窥见一斑
80后作家这样一种姿态坚持下去,成为主流文学的后备作家是完全可能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所谓“票友”是个借用词,用来说明“80后”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
我以前说过 “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人文坛;这是有感于他们中的“明星作者”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
个人以为,白先生的观点未免武断
1.80后作家的姿态问题。最近拜陈绮贞新专辑的主打歌所赐,姿态这个词开始流行了起来,可是我可觉得80后的作家完全都是无姿态主义奉行者,他们谁也不会端着什么标准来衡量或者标榜自己的文字。
2.80后的作家恐怕没有谁标榜自己的创作有那么高不可测的文学意义了吧,票友也好,作家也罢,他们多半没人会在乎一个称呼,写字只是宣泄一些自己的表达
3.文坛是小众的,是出世的?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那么一小撮人,给了文坛一个这样的定义,好吧,就算是文坛是一个小团体,那么凭什么它就这么高贵出污泥而不染的鄙视市场,等着人去攀它的高枝,凭什么进入文坛就得抛弃市场,什么时候大众的评价标准变的这么不堪入目了,什么时候又回到了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时代了
我当然不属于里面所提及的主人公们,甚至不曾是他们的书迷,唯一和他们沾亲带故的地方就是我们同生于八零后了。可是,你看,连我这么一个愚笨且没什么干系的小人物看了这段文字都很是忿忿不平,更何况那些当事者们
于是,韩寒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关键是,他坚持认为,他认识的那批人(也就是照过面的吃过饭的那些码字的),写的东西才算文学。并假装以引导教育的口吻,指引年轻作者。
文学和电影,都是谁都能做的,没有任何门槛。某些人所谓文学评论家就非常愚蠢,对畅销书从来置之不理,觉得卖的好的都不是纯文学,觉得似乎读者全是傻逼,就丫一人清醒,在那看着行文罗嗦晦涩表达的中心就围绕着“装丫挺”三个字的所谓纯文学。但倘若哪天,群众抽风了,那所谓纯文学突然又卖的特火,更装丫挺的评论家估计马上观点又要变化。
别搞的多高深似的,每个作者都是独特的,每部小说都是艺术的,文坛算个屁,矛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也就是一百人手淫,一百人看。
至于年轻人,文学就是认真的随意写。人能做的只有这些,其他都看造化了。文学是唯一不能死磕和苦练的东西。更不能如虚伪的大多数前辈们一样。文学的最危险境界就是,着实虚伪,但自己还觉得自己特真诚。
果然老虎一发威,就不会被当作hello kitty。话粗理不粗的一篇文章,看了之后很是爽快,爽快到你不知道还能说什么比他表达的更为彻底,于是,除了拍案叫绝之外,没有别的动作,可是爽快总是属于一部分人的,有些人很是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