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阅读·电影C.R.M |
本期的话题是终结,主持人ruirui在开篇中对终结说了很多形而上的概念和推延。与我而言,恰如Lee所言“‘终结’这个题目,如果换作是四年前,也许我会写出一段非常另类的、精神方面的、末世论的、或者稍有点极端的文字来。但是现在,现在不同了。”在周四的时候看到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有这样的一则报道:你想活过150岁吗?,作者是英国智囊机构Demos首席科学家 詹姆斯•威尔斯顿(James Wilsdon)。由此回想起最初时候mikephone未完成的有关时光的话题《时间旅行》,当时有些不成熟的想法,现在就整理出来,应该是比较契合话题的。
我相信有始有终。
对生而有终朦胧有觉是在很小时候一个夏日午后,父母都上班,我独自在院内翻看连环画,手头那一本是科幻的故事,大略意思是某科学家成就杰出,桃李天下,但年已花甲,一日在个船上喝酒的时候忽而病发,旦夕间就要故去了;这时他的女儿和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女婿)自月球赶来把他接去月球手术一番,转眼之间恢复健康。当时我忽然意识到我的父母也会花甲也会有病灾甚至也会无法救治,简直是太可怕了,而我又无可挽回,当时忍不住呜咽成声,直至邻居阿姨把老爸老妈从单位叫回来。但随后就忘却了。在大约5年级的时候接触到哲学,白日里看到“我从那里来”“我是谁”“我将往何处去”,夜里半梦半醒间恍若十殿阎罗?(反正是神神鬼鬼的)一起逼视我向我追问生死,一时间紧张无比,发不出声音动不得身体。等大半天清醒了,才发现浑身上下大汗淋漓犹如水洗。是日,才真正晓得生而有终。
那么,回到话题。德格雷先生认为,30年后,人类寿命有可能大幅度地延长。他说:“随着药物功效的增强,我们必然能像今天医治许多疾病一样,解决衰老问题。”他认为如今在世的许多人完全有可能活到150岁,甚至更久。这一大胆预测的依据是德格雷先生领导下的一个研究项目:“人工控制减缓衰老工程”。该研究项目识别出了七种与衰老有关的分子或细胞的破坏情况,每一种“都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这些技术手段有的现已存在,有的正在积极发展。”文中还说,“超人类主义”背后的驱动力是进步的:即希望拓展现有医药医疗的模式,使人类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更有满足感。
更长久是勿庸置疑的,更有满足感似乎要打个问号了。不考虑由此产生的各种连锁的社会影响,仅通过技术的力量把个人的生命拖长,难道真的会让我们更满足么?
因为有终结,所以存在才显得有意义;因为很短暂,所以我们才会更加的珍惜。为什么痛让我们如此的痛?在心理学上如是解释,我们心理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有不同的阈限,对于痛的这样少数的不良的刺激,阈限很小,有一丁点我们就会有非常大的反应。而文化背景或者生活体验同样影响痛觉,战场上受伤的士兵所需要的麻药就比街头斗殴者所需要的少的多。这个或可称为见怪不怪。如果生命被拉的很长,我们对生命是不是也会见怪不怪,这总该不会是一件幸事吧。
好吧,很长了,就用冰心的今生来结束此文吧!
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无限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冰心《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