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是
过马路,左右看。
惯性是
正月十五吃元宵。
惯性是
买票看陈凯歌的大片。
惯性是
选择Sina Blog。
惯性决定选择,我想说的是惯性之谬。就像所有文化研究的学者所着眼的一样,我关心自己或别人太容易犯的错误。过街前看路和过节的时候吃应节食品的惯性作用估计没有太多可以讨论的余地,但我们大可以谈谈后两者。
此处先放下对陈凯歌或者他的电影的种种想法,陈村说的“张艺谋、陈凯歌就是中国电影的一对豪乳”先在此处作为引用说明我对这两位校友的一点印象。光说大家一听陈凯歌拍了大片便解开钱囊买票入场观看之举,实在不明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加以考虑的惯性行为。究其原因,大概就是中国观众缺少电影选择、凯歌名声太大、前期宣传太盛这么几条。我们可以说凯歌也是服从了某种惯性,在“追名”的电影游戏之后展开的“逐利”行为,他是否能成功简直比买足彩还没准,广大观众完全没必要为凯歌的个人尝试把自己的钱包与期待押上,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名利双收的好事呢?坏就坏在我们能选择电影的机会太少、接收新的渠道太少,一旦某个掌握了资本的文化贵族想要在中国大陆的市场的炒作某一个事件,大多数观者只有接受的份儿了。我想说,既然凌驾于我们之上媒体和观念是那么单一而强势,为什么作为受众的我们不能在依照惯性选择之前多想想,选择正确的同时意味着拒绝错误的。
接下来我想说说新浪博客这个完全违背博客精神的游戏场。虽然对博客的定义谁也是争议很大的,但为数不少的人包括我自己认为Blog是突围传统媒体的一种形式,让普通人可以发声,可以提出独特的观点,可以产生影响力。而新浪的博客定位是完全反其道而为之的,首先他们使用名人来提高品牌的影响力;而后的博客大赛甄选的“优秀博客”的质量也非常匪夷所思;比较可笑的做法还包括了他们给所谓有影响力的博客发给字母URL(一些“普通”的博客的URL里仅有一串毫无关联的数字)。诚然我们这个15个北邮人的博客的声名远播有赖于新浪编辑的大力扶持,以至于今天还登上了首页,并以红色字体出现在新闻栏:实在是令人震惊——其实也没什么,如果你只把新浪博客看作是长了博客面板的另外的以个人或团队为卖点的网站,那么新浪的营销是空前的成功。可是,我们在依照惯性选择博客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想清楚自己到底追求一种精神还是一个成名的机会?——哈,看来我们都没有拒绝成名的机会。但至少我们在按键发文以前应该用5秒钟的迟疑来想这个问题。
我想以陈村另一句箴言来结束这篇诡论:“学者写文章是嫖娼,写剧本就是卖淫。” (原话大概是这样)意思是说,学者只求发表,情愿给钱出版社买他们的服务;而一旦这位学者转型当了编剧,却是先收钱后服务(写剧本)了。新浪上的写手,到底和新浪谁利用了谁?
Re by little3duo
对于手捧爆米花观看陈凯歌电影的惯性论断,我完全赞同。细想一下,这么一说好像也犯了不加思考的惯性错误,但是我以为某种判断成为习惯后,可以大大缩短思考的时间。
对于新浪和博客的关系,却要多说两句。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作者提到“我们在依照惯性选择博客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想清楚自己到底追求一种精神还是一个成名的机会”。这句话说得太过绝对,忽视了精神追求和追名逐利之间的辩证关系。好比穿一件新衣服,用一个新彩铃。衣服不一定是穿给别人看的,但别人看你衣服的时间可能比你自己长;彩铃不是一定是选给别人听的,但别人听到你彩铃的机会一定比你多(除非你疯狂给自己打电话)。那么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很功利?因为我们在行为上充当了他人的奴仆。答案显然是否定。我以为,问题不在于你处于什么样的目的选择衣服和彩铃,而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和彩铃。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简单装扮,也可以选择别人喜欢的名牌时尚;你可以选择自己欣赏的乐曲,也可以选择别人推崇的打榜金曲。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态度。
这么看来,写文章也一样。我承认自己没有春秋君子的高义和纯真,我承认自己喜欢鲜花和掌声(或者是新浪的点击率),但是我更喜欢的是找到一个途径,用我喜欢的方式,表达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我写了一本书,我希望他出版,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收到丰厚的稿费,希望接受记者的采访(最好还有摄影记者),但是我永远不会为了这些而把别人喜欢而我不喜欢的内容填鸭进字里行间。所以我要感谢新浪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平台,更要感谢那些在文章之后留下宝贵意见的朋友,他们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广阔的精神世界。
按照作者的意思,似乎所有写文章的人(有别于“作家”),都要效法卡夫卡,写了文章不要发表,因为要规避名利。这就过于片面了。忽然想到了巴黎街头的卖艺人,他们是名人,因为有很多观众,但是真正他们快乐的不是帽子里的硬币,不是路人的驻足,而是表达的快感,用画笔,用琴弦,用肢体语言表达着内心的精神世界,并且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发生互动,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就说这么多,希望大家展开讨论,作者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既然在公共平台发表言论,就应该有所扬弃。我是很欣赏作者的这点精神的。
Re by mikephone
我想我用2005超女来和2005新浪blog来做比较并不失当,在所有的运行过程以及背后,诚然主办方的营销技巧很高超,但是主要的驱动力依然是群众的参与热情。在这两件事中,并没有哪一方失去了利益,相反,却形成了一个共赢多赢的局面。它的参与性决定了它的广泛和成功,这和去影院看无极完全是两种概念。无极,我想也对批评家、杂志、馒头血案的作者有吸引力。
回复精选 re by 雷霆战警 from BUPT2000 (mikephone)
作者“新浪博客这个完全违背博客精神的游戏场”、“而新浪的博客定位是完全反其道而为之的”等观点我认为确实有失偏颇而且比较过激片面。
试看当下网络提供博客的网站,如果无法拿出特色来吸引所面向的用户,那么岂不是失去了博客的乐趣。
基于此,我更认为新浪所走的名人效应路线,是再正确不过的了。在名人的光环下聚集普通人,在逐步把名人圈博和普通人博区分为两个框架。这正是新浪策划的高瞻远瞩,虽然短期内可以理解为有些功利,可对于用户的吸引乃至细分,无可厚非。
而被很多人诟病的域名问题,我相信新浪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把这一自定义域名的权限逐步放开。不信我们看。
更加有说服力的现实是,新浪编辑给了这个北游记作了首页推荐,让这个绝对不算名人此前默默无闻的博客人气暴涨。由此大家都可以看到新浪做博客绝对不是一味功利的,不然我们这个北邮人博客怎么能登首页大雅之堂呢。内容才是王道,而名气只不过是附属品罢。
甚而,我记起了有句话叫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并不是好士兵,那么为什么不能说:不想出名被更多人关注的博客不是好博客。与其不想,不如像以前那样弄个电子日记本,写给自己或者几个私房密友。用博客岂不浪费了?
相信随着新浪博客的完善,会有更多的平民老百姓的博客被推荐,被全国的网民看到。到时候,名人和老百姓的博客都会有自己的施展天地。
以上属个人观点,新浪博客能够这样拿来被讨论,我还是很欣慰的。还期待更多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