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惯性■行为 by Paul

(2006-02-12 08:24:07)
分类: 文化·阅读·电影C.R.M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于是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如果理这个行为的理由没掉了,那么行为也会自然的中止。
 
上面的故事用博弈论的观点来看会更加清晰。在场景中,孩子们需要玩耍,因而就会有喧哗的吵闹声;而老人是需要静修,不希望出现孩子们的喧哗声。能不能有安静的环境取决于老人的态度(实际上小孩子去哪里玩都可以),于是他作出了一个的行为(就是给吵闹的孩子报酬)来传递出自己需要吵闹声的这个假信息。负担成本的行为是可信的,孩子们接受到这个信息。当最后奖励消失的时候,孩子们选择了离开。
 
当然最后老人的胜利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在1982年克瑞普斯等作出的关于声誉的模型证明指出,在有限次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中,不完全信息可以导致合作的后果,而这个在完全信息状态下是不可能的;理由是,当信息不完全时,当事人为了获得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就不愿意马上暴露自己的本性。
 
实际上就是说,在一种长期的关系中,一个人干好事还是坏事常常不取决于他本性是个好人还是坏人,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他是好人。给定其他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那么就如同雨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一样,一个坏人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做好人做的事。当然,就如我们常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博弈的最后阶段,坏人的真实身份总是要暴露的。
 
上面两个理论的外延很多,对于行为惯性有很贴切的决断。现实生活显然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系统,在彼此每天无数的博弈中如何决策你的行为,避免行为上的惯性,希望本文的浅述能有所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