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之前■过年断想 by Paul

(2006-01-28 23:48:00)
分类: 文化·阅读·电影C.R.M
过年,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只是个时间概念。记得以前有部电影就叫《过年》,几乎就是一场传统的北方式过年的实录。冰天雪地,精心准备的年夜饭,各地奔回家的儿女,分来分去的红包,甚至妯娌之间的矛盾,当然末了的时候,影片还是向人们传递着放下一切的工作,放下一切的矛盾,也要回家和和睦睦地过个好年的传统!怎么说呢,过年最大。

最近被无数人关注甚至抨击的春运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这个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作家薛兆丰按照供求定律比照年夜饭为什么贵来解释春运现象,学法律的读者董纯却认为“春运是一种对价格极度不敏感的消费行为。在国人心态没有大的改变之前,春节回家可谓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心理需求,……,那‘不愿年夜饭时一家人团团围坐在桌前,而自己却滞留在他乡’的心理动力怎么能不推动着所有身处异乡的中国人涌向家乡?怎么能幻想通过价格杠杆调整铁路春运的人流?”当然还有更多的争论。虽然有如此多的争论和观点,我依然倾向董纯这个很人性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春节回家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心理需求。毕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理性人,而我们怎可能完全的理性?
 
当然还有春晚。也许就在20年的时间内,这个很单纯的节目也渐渐融到了这个传统里面来。很多很多中国人提到过年就会想到满桌丰盛的年夜饭+上电视里精彩的春晚就是其乐融融的过年气氛。这就好像火光闪动的壁炉+挂满饰品的圣诞树+美味的火鸡就是传统的西式圣诞节一样。嗯,可以说是条件反应式的意象。也许会有人多人反对,声称不关注没概念,但当你在批评春晚的没新意,当你在声讨春晚越来越多的商业气息的时候,其实也许就在你心里就是把春晚当作一个和过年捆绑起来的概念,而不是单纯一个由CCTV举办的被广大企业看好的很有商业价值的娱乐节目。
 
事实上,过年的概念的确在慢慢地淡化。譬如Lee的春节假期安排如下:商业阅读:《蓝海战略》;游戏研究:《风水回廊记》(SFC),《时空之旅》(SFC),《王国之心记忆之链》(GBA);思考:用新媒体表达文学的若干可能性,创意的连锁机制;电影:《霍元甲》,《GUNDAM Z 剧场版 2005》。虽然他的期望只是60%,但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比重,因为春假只有7天。传统意义上的过年,已经随着社会基本结构家庭的组成方式的变化和社会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而逐步地分崩离析。当社会上几乎所有的家庭结构都是三口之家,当我们过年可以选择的娱乐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的时候,电影《过年》中展示的那种传统的过年方式将会逐步消弭不再是万户千家同一的景象。
 
回到最初,我想过年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我们在这个比较长的假期放下工作回想一下岁月。就在刚才的春晚赵本山和崔永元再次合作说事儿,而6年前他们合作的实话实说还仿若昨日。下午一通电话才晓得,一起在97看香港回归的同学,现在已经是那曾经羡慕的驻港部队成员。而现在的我,在密集却虚弱的鞭炮声中,品味去年在北京独自一个人度过的除夕。
 
此刻,想起冯小刚电影中葛优的台词。2005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Paul 于2006除夕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