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拔刀术的哲学 by leeforce

(2006-01-16 10:14:56)
分类: 文化·阅读·电影C.R.M
 拔刀术的哲学
 
文化■拔刀术的哲学 <wbr>by <wbr>leeforce
 
拔刀术又称居合斩,是日本剑道中一个非常小众的流派。其要旨为:在拔刀出鞘的一瞬间斩杀对手,仅用一招就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据说拔刀术最初是为了执行暗杀任务而发明出来的。根据东亚文化比较学泰斗、韩国学者李御宁的观点,日本民族的文化讲究“缩小”的艺术,那么拔刀术实际上就是在战斗中追求“战斗时间”的极度缩短。拔刀的刹那间即可彻底了结对手的性命,使得战斗的开始即成为结束,是为“即死”的杀招。
 
这样的作战思想,其实并不是日本剑客们所独有的。美国的西部牛仔们所热衷的拔枪决斗,实际上是一个性质的策略——在掏出枪的一瞬间迅速果断地干掉对手,整个作战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一声枪响——最多两声。
 
下面我尝试用系统性的观点来解释这种极有效的杀人术。
 
首先我假定,所谓的战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作战双方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环境条件。这个系统并不是封闭的。这个系统是现实世界复杂巨系统的一部分,会受到其宏观父系统、微观子系统和各个并行系统的干扰影响。
 
系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或者说,这个系统的真实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这里蝴蝶效应的作用实际上要远远大于常规的逻辑。因为蝴蝶效应的作用曲线是无尺度增加的,而常规逻辑仅仅是线性的,或者是收敛的曲线(否则就不叫“常规”了)。蝴蝶效应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而常规逻辑是一种显性的表述。所以尽管后者是虚假的存在,但往往更容易被人们表述、记录、加以重视,从而形成主流的战场逻辑。
 
传统的战场逻辑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经验积累的决策树。在战争中,逻辑体现为军队战略战术;在决斗中,逻辑就体现为各种招式与招式的组合。作战双方分别施展自己的作战逻辑进行攻防对抗,产生两个决策树的博弈。
 
然而拔刀术不是。
 
传统的战场逻辑是建立在“攻防”的立场基础之上的。先有“攻防”的概念,然后才有逻辑的推演。但是以拔刀术为代表的“即死”系杀招却并非建立在“攻防”的基础之上。请留意拔刀术的姿势。剑是完好地置于鞘中,而剑客的手甚至都没有接触剑柄。西部牛仔也是,在掏枪前他的手仅仅是悬垂在腰旁。然后在一瞬间决定胜负。这个战斗甚至都没有过程。而没有过程的话,又何来“攻防”?你看,他的刀都没有出鞘,严格来讲甚至都不是一个战斗的状态。所以说,拔刀术的哲学并非站在传统“攻防”的视角上,而是站在更高一层的“战与非战”的视角上。
 
前面说了,战场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系统。作战开始的时刻,这个系统在宏观上是静止的,而在微观上是极度不确定的。随着作战双方行动的展开,系统在宏观上开始运动,而微观上仍然是极度的不确定。你可以理解为在宏观上是两柄刀之间的交锋,而微观上却是无限只不确定的蝴蝶在不确定地扇动翅膀。这个无限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
 
最后,整个作战的过程必终结于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在这一刻,作战的某一方由“生”转入“灭”,即“击倒”的刹那。胜负在这个决定性的最终时刻产生。
 
所谓求胜的法则,就是在实战中寻求到达这个“决定性瞬间”的策略。
 
接着我要研究的就是这个“决定性瞬间”的原理。
 
传统的兵家总是从较宏观的战场逻辑上来研究问题,形成所谓剑法、兵法。因为根据经验总结的战场逻辑是显性的表述,而研究者是人类,肉眼通常只能理解显性的事物。但是这样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所有的逻辑都是“总结性”的,而不是“原发性”的。在这个意义上,你用你所知道的来得出你能知道的东西,这样你能知道的东西就会被你所知道的东西所局限。你为了图方便造出了一个框架,而这个框架却成为了你施展刀剑的牢笼或枷锁。
 
与之相反,拔刀术并不讲究逻辑,也不讲究什么框架。它注重的是战斗思想的“原发性”而不是“总结性”。如果说传统的剑法兵法是教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那么拔刀术讲究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当前的时间点想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是什么”。与传统战场逻辑相比,拔刀术的实践更动态、更随机、更灵活。
 
世界的系统是触发式的。身为其子系统的战场也不例外。前面说的战场胜负的“决定性瞬间”,表面上看是由所谓各种招式的组合而博弈推演出来的,但是实际上从微观的真实中可以归结为一系列蝴蝶翅膀的一系列连续的不确定振动。而由于蝴蝶本身的不确定性,实际上从战斗的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可能存在无数条,而且这个“决定性瞬间”在时间线上的位置也是不确定的动态。就如同杜琪峰拍过的一部讲述世界不确定性的电影的英文名一样:《Too Many Ways To Be No.1》(中文名《一个字头的诞生》)。如果把整个过程的轨迹描述成一个连续的“蝴蝶链”,则我说无数的道路通往无数的罗马,即事实上存在无数条“蝴蝶链”通向无数个“决定性瞬间”。这些“蝴蝶链”的长度以时间度量。
 
狭义的因果律在系统中是不存在的。每只蝴蝶与其它任意一只蝴蝶之间都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你动到其中任意一只蝴蝶,就会影响到所有的蝴蝶,从而影响到系统的全局。由于因果关系的无限交互性,使得狭义的因果律在这里失去了意义。我们眼中的逻辑(表象上的)本质上其实并不是逻辑,而是一种混沌状态的流动。公认的一些预测逻辑或预测框架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统统都具有欺骗性。因为一旦你预测到某个事物,你实际上就已经在改变它了,那么这个预测就是不成立的。看似一个悖论。而只要你足够微观,一切的逻辑或框架都会崩溃掉。
 
通过某种已知的方针来指导战斗,是常规的打法,是通过一系列行动模式决策树的组合来完成对通往“决定性瞬间”的“蝴蝶链”的主动搜索。这个主动搜索的过程体现为作战中的攻防组合。这种搜索方式的原理是基于记忆的,通过过去的经验来模拟预测下一步的进展,并作出评估和验证。整个过程的行动主体并不与蝴蝶打交道,而是依赖于肉眼所看到的实像,是总结性的。而上一段已经提到预测逻辑的天然崩溃性,因此这种方法论在本质上是虚假的存在。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然而拔刀术的思想是原发性的。在拔刀的一刹那得到最关键的蝴蝶并予以击破,在瞬间破坏并重构整个系统,以达到杀死对手的目的,并且经历的“蝴蝶链”最短。这样一来理论上“蝴蝶链”的长度可以被压缩到接近零的状态,形成所谓的一击必杀。而这只“最关键的蝴蝶”及其代表的“蝴蝶链”并不是靠拔刀者花时间主动搜索的实践经验积累得到的,而是拔刀者在无限蝴蝶的连续混沌中用一瞬间创造出来的。这个创造的过程是绝对感性的,因为只有最绝对的感性才能最接近连续混沌的真实世界,即所谓的“道”。“道”即蝴蝶。正如古代神话所说,万物诞生之初,只有混沌。道能生出万物。
 
关于绝对的感性。现代人在战斗中对感性的东西总是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其不理智。但是试问有几人能做到真正纯粹的绝对感性?真正绝对的感性绝不是那些情绪化的歇斯底里,而是一种能在瞬间发动逆转或决定一切的“神的境界”、“神的一招”。宫本武藏在《五轮书》里提到的“无想无念斩”,就比较接近这个意思。而中国古代的禅宗思想强调戒、定、慧的大一统,摒弃外在的经书规范而讲究内心的“顿悟成佛”,也是在追求这样的理念。
 
传统战法通过一系列攻防的不断试错和调整来达成作战目的,而拔刀术跳出了这个窠臼,只用“神的一招”就在瞬间取胜。
 
可以从系统的观点来解释。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实际上是系统状态连续变化的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对手的状态由“生”转入“灭”,胜负的结果得以确立。而这个临界点是由蝴蝶们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即“蝴蝶链”的终点。不确定性积累、变化,在临界点爆发,然后整个系统转入新的状态。由于在微观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狭义的因果律并不存在,所以达到临界点的时间在理论上可以被压缩到接近于零。而一旦“蝴蝶链”的长度被压缩到零的境界,就会在宏观层面上出现“神的一招”,实现“秒杀”。
 
在拔刀术的理念中,拔刀者在战斗的开始就把自己置于一种接近临界点的状态。通过集中精神把自己凝聚到绝对感性,使自己无限接近连续混沌的真实,在那样的状态下创造——注意,是创造而不是总结——创造出必杀的一刀,那可能是任何一只蝴蝶的双翅,却又如同告死天使的双眼一样深不可测。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总是来自其意识中无限的混沌。就如同画家作画,其实落笔之前他并不能准确地描述出画的具体细节,但是创造完成之后,整张画却爆发出无限的生机。这种无限的力量是崇尚逻辑与框架的现代工业文明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的“神的境界”。而拔刀术的精髓,就是在“战”与“非战”的混沌姿态中达到临界点,激发出接近最强的创造力,来给对手接近无限的打击。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决定性的胜利一定是被创造出来的,也就是那必杀的一刀。而这一刀应当是原发性的,而不是总结性的。
 
所谓拔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瞬间的创造,一种即死的灵感,一种胜利的直觉。是我要去感知和影响这个世界,而不是世界来感知和影响我。逻辑与框架不存在、时间与过程不存在、攻与防不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刀的创造中被无限浓缩,成为零,是为道。
 
所以,假如有一天我和你对决的话,我一定不会按照既有的逻辑和框架跟你作所谓的攻防,而是会用我一秒钟的创造性来让你感受到无限的力量,用接近于神的一招彻底击溃你,否定你的存在,从根本上,从存在上,从原理上,让你进入永恒的寂灭。
 
以上,是为拔刀术的真髓。
 
以上,也是我今天顿悟的一种哲学。
 
以上,也基本上是现在的我能思考到的最高境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