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Life |
最近主动加入一书友会,被动读书,还要按时交作业。
看书是需要姿势的。不可避免你干什么事都得有个姿势,站要如松,坐要如钟。你看书什么姿势?反正我吃饭是坐着的,没趴着吃过。
前天晚上从地铁最顶端回来。空荡荡的。瞥见隔壁车厢空无一人。我于是穿过去,找个位子坐下来。地铁里换气好勤快,风冷飕飕的。我手里一本洗澡,紫红色的封皮。我穿灰色的外衣,坐在桔红色的凳子上。车窗外面是黑色的水泥墙壁。
风驰电掣地驶过八角站。站台的灯像星般划过,然后暂停下来。还是只上来一位乘客。我握着书看,对面是光溜溜的凳子,旁边也是,忽然觉得很不舒服。赶紧换一面坐,面对着站台对面的墙的那边,才好些。地铁里看书,挺好的。我就老想要是我会分身术,手里掌着DV来拍摄的话,呵还应该是蛮有画面感的。
忽然想起剧场里关公夜读春秋那场戏来。关公身着绿袍,左手捻长髯,右手擎一卷春秋,丹凤眼,枣红脸,多么威仪!烛光还配合地制造出光影摇曳的生动来。美极。
那个造型也只有关公才配了。要是换我,晚上傻了吧唧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还噼里啪啦地闪,在我身上也制造出光影摇曳的生动来,我趿拉着皮鞋,穿着衬衫冻得直哆嗦,左手在空气中有力地无规律摆动,右手擎一本《细节决定成败》。唉,惨不忍睹啊。当然了,我是无意和武圣人来比较的,只是哪怕刚才的剧本里换成了光明或者北公爵什么的,简直我也要笑掉大牙了!
想那些描写温柔恬静女孩儿的镜头,那些人必定是要端坐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的。而地点,要么是大落地窗下的图书馆,而且桌椅一定要是原木的,最好女孩儿穿白衣,一如《无间道Ⅲ》里的陈慧琳;要么是露出星星点点斑斓的大树下,还是要穿白衣的,公园那种长椅,要么就是草地——这里地点不是必须的,甚至路过都可以,一如《此间的少年》里的王雨嫣;再要么河边青青坡地——而这里我不甚喜欢,因为总会有些暧昧的事发生的——而此时导演总是要把镜头换到天上去,白云有啥好看的!
上面都是说端着上身看书的,绝大部分都是端坐,端站站得有型的也就关圣人了。ted催稿,而实在写不出最近流行的电影或者流行,只要抽象着先写一个。
我高中有段时间是喜欢端坐在写字台前正对着窗户看书的,看《读者》,看《沙乡年鉴》什么的。我的屋子什么都是白色,除了窗帘是淡淡淡淡的蓝,屋顶的灯罩边缘是淡淡淡淡的粉。感觉还好——我那时是用一只正经宜兴紫砂来喝水喝茶的,还挺有感觉。后来去班里同学家,发现他也是端坐在窗下的写字台前,我顿时觉得亲切感迎面而来,而他告诉我说坐那儿是因为对面楼的窗户里是有位小女生“很是好看”的,“你看我这里哪里有什么书?”我这才看到窗台上还有一个据说是俄罗斯人卖的望远镜,是虹膜的,还挺漂亮。我这个惆怅啊~唉,为什么我的窗户下面是个大操场,光秃秃的除了树啥都没有呢???
趴着看书过瘾。我小时候就是趴着看完了四大名著,看完了好多历史书和革命小说(那时候我家就这些东西,爸妈的财务方面的课本我是从来没有想要动一下的)。趴着看书的好处就是可以近距离观察纸张的质地,闻着纸张的香气,而且看书累了的时候还可以像懒驴打滚一样在那时觉得硕大无比的床上滚上几圈,然后换个姿势再看。唯一带来的恶果就是近视。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经典姿势,并且被大多数人不厌其烦地使用着,实践着:厕上姿势。自然是蹲。我亲历过有人捧着小说在厕所蹲两个小时的记录,不知有人破没有。我最多最多也只能坚持半小时,就蹲得头晕眼花,双腿发麻。
记得以前写过一篇小作文是形容双腿发麻的感觉:先是觉得双脚泡在水里,然后从脚底板脚心出忽然扩散出一种痒痒的感觉,象是有人把你装在筛子里筛,郁闷,站(蹲)不稳,然后扩散到小腿,这时候像是光脚走在沙滩上,然后沙粒由细腻变得粗糙,然后越来越扎,好象沙子底下有无数个小螃蟹在拿它们尖尖的螯刺来抗议,最后整个腿都麻酥酥的了。酥,这个字太传神了,想想出锅以后的小酥饼什么样儿,就知道蹲麻以后有多惨了。当时作文是得了优的。
看书当然是要讲究场合讲究环境的,而人的姿势更是由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有人在新华书店的开架前盘腿席地而坐也能看一个下午,有人就只喜欢在睡前温暖的被子前翻几页,更有小资者向往那种看书的时候就抱着COMPAQ或者VAIO去一家咖啡馆听着钢琴摆着幽雅的POSE来看书的(瞧这个累!)。其实都好,看书本来就是件很私人化的事,什么姿势不好呢?
只是一张滑稽的脸看《米老鼠》我都能接受,却还是不能接受那摆着一张充满忧郁的脸去翻《民间笑话大全》的样子啊。
另外,用姿势看书这个题目,忽然让我想到了被议论很久的“用身体写作”这词来。纯熟巧合,纯熟巧合而已。
前天晚上从地铁最顶端回来。空荡荡的。瞥见隔壁车厢空无一人。我于是穿过去,找个位子坐下来。地铁里换气好勤快,风冷飕飕的。我手里一本洗澡,紫红色的封皮。我穿灰色的外衣,坐在桔红色的凳子上。车窗外面是黑色的水泥墙壁。
风驰电掣地驶过八角站。站台的灯像星般划过,然后暂停下来。还是只上来一位乘客。我握着书看,对面是光溜溜的凳子,旁边也是,忽然觉得很不舒服。赶紧换一面坐,面对着站台对面的墙的那边,才好些。地铁里看书,挺好的。我就老想要是我会分身术,手里掌着DV来拍摄的话,呵还应该是蛮有画面感的。
忽然想起剧场里关公夜读春秋那场戏来。关公身着绿袍,左手捻长髯,右手擎一卷春秋,丹凤眼,枣红脸,多么威仪!烛光还配合地制造出光影摇曳的生动来。美极。
那个造型也只有关公才配了。要是换我,晚上傻了吧唧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还噼里啪啦地闪,在我身上也制造出光影摇曳的生动来,我趿拉着皮鞋,穿着衬衫冻得直哆嗦,左手在空气中有力地无规律摆动,右手擎一本《细节决定成败》。唉,惨不忍睹啊。当然了,我是无意和武圣人来比较的,只是哪怕刚才的剧本里换成了光明或者北公爵什么的,简直我也要笑掉大牙了!
想那些描写温柔恬静女孩儿的镜头,那些人必定是要端坐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的。而地点,要么是大落地窗下的图书馆,而且桌椅一定要是原木的,最好女孩儿穿白衣,一如《无间道Ⅲ》里的陈慧琳;要么是露出星星点点斑斓的大树下,还是要穿白衣的,公园那种长椅,要么就是草地——这里地点不是必须的,甚至路过都可以,一如《此间的少年》里的王雨嫣;再要么河边青青坡地——而这里我不甚喜欢,因为总会有些暧昧的事发生的——而此时导演总是要把镜头换到天上去,白云有啥好看的!
上面都是说端着上身看书的,绝大部分都是端坐,端站站得有型的也就关圣人了。ted催稿,而实在写不出最近流行的电影或者流行,只要抽象着先写一个。
我高中有段时间是喜欢端坐在写字台前正对着窗户看书的,看《读者》,看《沙乡年鉴》什么的。我的屋子什么都是白色,除了窗帘是淡淡淡淡的蓝,屋顶的灯罩边缘是淡淡淡淡的粉。感觉还好——我那时是用一只正经宜兴紫砂来喝水喝茶的,还挺有感觉。后来去班里同学家,发现他也是端坐在窗下的写字台前,我顿时觉得亲切感迎面而来,而他告诉我说坐那儿是因为对面楼的窗户里是有位小女生“很是好看”的,“你看我这里哪里有什么书?”我这才看到窗台上还有一个据说是俄罗斯人卖的望远镜,是虹膜的,还挺漂亮。我这个惆怅啊~唉,为什么我的窗户下面是个大操场,光秃秃的除了树啥都没有呢???
趴着看书过瘾。我小时候就是趴着看完了四大名著,看完了好多历史书和革命小说(那时候我家就这些东西,爸妈的财务方面的课本我是从来没有想要动一下的)。趴着看书的好处就是可以近距离观察纸张的质地,闻着纸张的香气,而且看书累了的时候还可以像懒驴打滚一样在那时觉得硕大无比的床上滚上几圈,然后换个姿势再看。唯一带来的恶果就是近视。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经典姿势,并且被大多数人不厌其烦地使用着,实践着:厕上姿势。自然是蹲。我亲历过有人捧着小说在厕所蹲两个小时的记录,不知有人破没有。我最多最多也只能坚持半小时,就蹲得头晕眼花,双腿发麻。
记得以前写过一篇小作文是形容双腿发麻的感觉:先是觉得双脚泡在水里,然后从脚底板脚心出忽然扩散出一种痒痒的感觉,象是有人把你装在筛子里筛,郁闷,站(蹲)不稳,然后扩散到小腿,这时候像是光脚走在沙滩上,然后沙粒由细腻变得粗糙,然后越来越扎,好象沙子底下有无数个小螃蟹在拿它们尖尖的螯刺来抗议,最后整个腿都麻酥酥的了。酥,这个字太传神了,想想出锅以后的小酥饼什么样儿,就知道蹲麻以后有多惨了。当时作文是得了优的。
看书当然是要讲究场合讲究环境的,而人的姿势更是由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有人在新华书店的开架前盘腿席地而坐也能看一个下午,有人就只喜欢在睡前温暖的被子前翻几页,更有小资者向往那种看书的时候就抱着COMPAQ或者VAIO去一家咖啡馆听着钢琴摆着幽雅的POSE来看书的(瞧这个累!)。其实都好,看书本来就是件很私人化的事,什么姿势不好呢?
只是一张滑稽的脸看《米老鼠》我都能接受,却还是不能接受那摆着一张充满忧郁的脸去翻《民间笑话大全》的样子啊。
另外,用姿势看书这个题目,忽然让我想到了被议论很久的“用身体写作”这词来。纯熟巧合,纯熟巧合而已。
P.S:附高中班主任老师数学课上即兴赋诗赞美我班某同学的短诗一首,以为纪念:
啊~
一张充满忧郁的脸上~
忧伤~
又忧伤~
(掌声雷动……kao!不就是没回答上来数学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