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最近在电视里看了石康编的电视剧——《奋斗》。特贫,可以做为普及北京话的强化教材。如果不是我最近开始喜欢佟大为,我保准看不下去。
看的出来写这剧本,石康脑细胞死了不少。真可谓是字字斟酌、句句推敲。那里面小孩儿说的每一句话,都倍儿精倍儿精的,每句话不抖个包袱,都不好意思开口。一茬一茬接的也特顺溜,全都是绝顶聪明人,每秒不蹦出10个字以上,都不好意思长付嘴那种。
看了这片子,你准得觉得,咱首都北京简直——满城都是郭德刚。
石康的王朔化。真糟践人,也糟践爱情和青春。
我还是喜欢高晓松和老狼那时候描绘出来的青春:男男女女都不怎么出大声儿的,低着眉,眼睛互相躲着,却总撞到一起。梧桐树高高的、林荫道儿静静的、连衣裙白白的、男生的下巴青青的。
石康和高晓松以前可能是同学来着,一起在厦大生活过,所以《晃晃悠悠》时候的石康也特纯美,即便有床上事儿,也像是烟头搁白床单上烫了个焦印,伤感小小的而乖乖的。
石康老了,王朔也是。
所以石老师意在重新诠释21世纪的《晃晃悠悠》的时候,却弄成几个偶像派演员说相声。而王朔的出山之作——《我的千岁寒》,也不是让人看懂的。王朔老师说这是创造一种新文体。我记得另外一位王老师——王小波的什么书里有个好像什么老李的,创造了一种梵文,全世界就他一个人认识,他就简直创造了整个世界文明。在《梦想照进现实》里,那青山绿水的徐静蕾跟宋丹丹似的贫,我就觉得王朔完蛋了,他确实已经“妄想照进了现实”。
我青春期的偶像,曾经就是石康和王朔。后来我照着他俩写过文章,发到网上,觉得已经相当貌似了,但却有人说已经神似王小波。
所以立马,王二就成我偶像了。还好王二死得早,让我的偶像定位再一直没发生什么动摇。
另外就是,我也老了。有时候我看我一两年前的文章,都诧异这丫哪来的那么多愤怒?所以,最近有人说,我写的东西越来越没劲了,怎么都是小情小爱了?
我可不想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
我回家翻箱倒柜找出来我2007年1月27号给我爹写的保证书:“兹有朱xx向其父老朱保证,即日起至2008年奥运之前务必完婚。老朱承诺,在此阶段不得以关心的名义进行任何口头打听、提醒和劝慰。立字为据,决不反悔!”
后面,老朱头儿和我,都摁了手印、画了押。我都现实照进梦想了,也就没有再贫的心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