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

(2020-04-09 21:26:03)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试题相关

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

2016年高考理综327题中有一个采用NaClO2溶液为吸收剂,对烟气中的SO2NOx进行吸收,即“脱硫”与“脱硝”的实验。

该实验内容并不复杂。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KNaClO2溶液的起始浓度为5×10-3 mol·L-1

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的实验结果,也就是所测得溶液中一些离子浓度数值如下:

离子

SO42-

SO32-

NO3-

NO2-

CI-

c/( mol·L-1)

8.35×10-4

6.87×10-6

1.5×10-4

1.2×10-5

3.4×10-3


    
与这些数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写出“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这实际上只是一个,仅告诉学生ClO2-离子被还原的产物是Cl-NO被氧化的产物为NO3-离子。进而要求他们写出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这样的问题。

看似是一个没有什么难度的方程式。由于命题者的“疏忽”,还是给中学化学教学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混乱。

一、比较“合理”的一些答案

在网上可以看到,为描述这个反应,竟然会有多个彼此不同的方程式。

1.“标准答案”。

当然,这是命题者所给出的,是教师在讲解时“首选”、 也是最为“权威”的答案。

它就是,3ClO2-+4NO+4OH-=4NO3-+3Cl-+2H2O……(1

人们对其质疑的是,这是一个标准的碱性介质中的反应。是一个外加了大量“强碱”作为“反应物”后,才可能进行的反应。且该强碱的起始浓度,起码要比NaClO2溶液的浓度大。不然,反应后就无法保证该体系不呈“酸性”。

而,命题者只是将反应条件描述为,这是一个“NaClO2溶液”。在对其反应物中“是否有大量强碱存在”只字不提的情况下,你怎么能在反应物端,“无中生有”地写出这么多个“OH-离子”呢?

这些OH-离子不可能来源于ClO2-离子的“水解”。在这里,水解只能是使该溶液有微弱的碱性,而不会为其还原反应提供任何OH-离子。不妨设想一下,不断被“消耗”掉的ClO2-离子,怎么能为其自身的反应提供出“通过水解而得到的这么多的OH-离子”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 该反应进行后的溶液必然显酸性

在网上可以看到有的教师给出了,4NO3NaClO22H2O=4HNO33NaCl,这样的方程式。虽然人们对其中的H+离子,为什么都要与NO3-结合,难免有些疑虑。

但由它改写出的,如下的离子方程式,还是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的。

4NO+3ClO2-+2H2O =4NO3-+3Cl-+4H+……(2

这与该反应前溶液有极其微弱的碱性,而反应后溶液有极强的酸性。这样的事实也完全相符。

由于,HClO2是一个相当强的中强酸,其Ka约为1×10-2。其酸根ClO2-离子必然是一个极弱的碱(Kb=1×10-12)。不难计算出来, 5×10-3 mol·L-1 NaClO2溶液的pH约为7.09。完全可以把该溶液,看做就是一个中性的体系。

而按照式(2)来计算,由“反应后生成的[Cl-][H+]=3:4=3.4×10-3x”可知。反应后该溶液中的x =[H+]=4.5×10-3mol·L-1)。也就是,该溶液的pH约为2.34

看来式(2),比式(1)要更能符合实验的结果。

其实,看出反应(1)的反应物端不可能有那么多OH-离子后。只要在式(1)的两端同时再加上4H+离子,让反应物端的4OH-离子与H+离子都结合成H2O分子。那样,也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式(2)。

3. 考虑反应过程中弱酸的存在

由于,ClO2-离子作为弱酸的酸根,它有较强的结合质子的能力。导致一些人认为,这个离子反应的过程应该明显地分为两步来进行。

第一步,ClO2-离子成酸的过程,4NO+7ClO2-+2H2O =4NO3-+3Cl-+4HClO2……(3

第二步,HClO2分子作为氧化剂,4NO+3HClO2+2H2O =4NO3-+3Cl-+7H+……(4

由于“反应(3×3+4×4后可得式(5),式(5)的两端再同除以7后,就是式(2

[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

可见,即便是考虑了弱酸HClO2分子的生成过程,增加了一个中间的步骤。它也只是式(2)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细化”。

4. 对该反应机理的研究。

许多学者对于这个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比较有说服力的看法是[1]

在碱性环境中,NaClO2脱除NO的反应分为3步。

2NO+ClO2- 2NO2+Cl-……(6

2NO2+2OH- NO2-+ NO3-+ H2O -……(7

2NO2-+ ClO2- NO3-+ Cl--……(8

这样,将“反应(6×2+7×2+8)”进行组合,最终得到的也是总反应,

3ClO2-+4NO+4OH-=4NO3-+3Cl-+2H2O……(1

在酸性环境中的反应则比较复杂。

该作者认为,在酸性条件下ClO2-离子则会发生歧化,变为黄绿色的液体,并生成了实际上起氧化剂作用的ClO2。其具体生成ClO2的反应有,

8H++8ClO2-6ClO2+ Cl2+4 H2O-……(9

2H++4ClO2-2ClO2+ ClO3-+ Cl- +H2O -……(10

2H++ClO2-+ ClO3-2ClO2 +H2O-……(11

ClO2再去氧化NO的反应,则可表述为,

5NO+2ClO2 +H2O 5NO2+2Cl-+2H+……(12

5NO2+ClO2 +3H2O 5NO3-+Cl-+6H+……(13

5NO+3ClO2 +4H2O 5NO3-+3Cl-+8H+……(14

6个方程式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人们也不容易从中抓到核心的观点。教师应该能对其进行“解释”或“解读”。

为此应该先看(9)至(11),这前一组的3个反应。其中的反应(9)解释了酸性介质条件下,该溶液有黄绿色的原因;反应(10)则说明了为什么会出现“反应后吸收液中ClO3-离子浓度升高”,这样的现象。

其实,其中真正生成ClO2的反应,应该用其中的(10+11,来构造。把这两个反应相加,得到的就是,在酸性条件下,ClO2-离子歧化,而生成ClO2的如下反应(15)。

4H++5ClO2-4ClO2+ Cl- +2H2O-……(15

而接下来的,ClO2氧化NO的这后一组方程式(式(12)至(14))中,前两个是彼此相衔接的反应步骤。即,NO通过反应(12)先被ClO2氧化成NO2,然后NO2再通过反应(13)而被ClO2氧化成NO3-

反应(14)则是总反应,是“(12+13)”之和。

分析完这两组反应后可知道,式(15)是前一组反应的代表,式(14)则反映了后一组反应的本质。

那么,总反应就应该用式(15)与式(14)来构成。

具体的方法是:

[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

最终得到的,仍旧是前面就给出了的式(2)。

可见,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讨论这个反应过程。碱性介质中NaClO2溶液脱硝的变化,只能用反应(1)来描述。而高考试卷中“没有强碱存在”下的NaClO2溶液脱硝过程,只能写为反应(2)。

二、已知物质价态变化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基本方法

其实,当已知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价态变化情况后,如果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书写这类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出式(1),这样的结果。

有必要就这个例子,把这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再向大家介绍如下。

第一步,据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物种中有价态变化的元素,通过原子的电子得失数、参与氧化反应的原子个数,进而确定出这些物种的系数(即其在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

对于“NaClO2溶液的脱硝过程”中“NO NO3-”及“ClO2-Cl-”,得失电子数分别为34,这样的两个变化。考虑到得失电子数应该相等,可确定出参与反应的NCl的原子数比为“4:3”,再将原子数变换成物种的化学计量数。

用双箭桥法,可以把这个思考过程解析为如下的图一。

        [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

这样,参与电子得失的原子数、及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就都已经被确定,也就是都配平,不应该再变动了。

第二步,配平反应前后的O原子数。

这要用到如下图二所示的,一个重要的物种间的关系。

[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

这是一个用化学式表示的,从左到右,H原子数始终不变(始终是2),而O原子数依次递增的序列。

中间有一条虚线,把整个平面分割成两个区域。左侧的酸性介质区(简称酸区)及右侧的碱性介质区(简称碱区)。这表示,该序列是由两个可逆变化过程,来组成的。即,酸区的“2H+ [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H2O”及碱区的“H2O[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2OH-”。

其使用方法是,当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端多了nO原子(较产物端)时,就要考虑使用这个序列变化的正过程(向右变化)去结合掉O原子。是酸性反应介质的,则在原反应中加上n个左侧的“2H+[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H2O”过程。如果是碱性介质中,则在原反应中加上n个右侧的“H2O[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2OH-”过程。

当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端多了nO原子(较反应物端)时,就要考虑这个序列变化的逆过程(向左变化)。是碱性介质的,则在原反应中加上n个“2OH-[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 H2O”过程。如果是在酸性介质中,则在原反应中加上n个“H2O[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2H+”过程。

如,检查上图一所示的变化过程“4NO+ 3ClO2-4NO3-+ 3Cl-”中的O原子数。反应物端有10O原子,而产物端有12O原子(比反应物端多了2个)。那就要用图二的逆过程来解决问题(向左的箭号)。

由于原反应物中没有“碱”,不能认为这个体系是碱性介质。图中向左箭号的前一部分不能用。所以只能用剩余的,也就是再加上两个“H2O[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2H+”过程。这样就得到了“4NO+ 3ClO2-+2H2O4NO3-+ 3Cl-+4H+”,也就是前面的式(2)。

在熟悉并理解了图二的基础上,当然还可以从一个另外的角度,来看待和讨论这类问题。也就是换一个说法,从所加过程的“适用条件”来考虑。可以说:

过程“2H+[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H2O”永远被用在酸性介质中。且“H+”被加在O原子数多的一端(H2O自然是加在另一端)。

过程“H2O[转载]关于NaClO2溶液脱硝反应方程式的讨论2OH- 永远被用在碱性介质中。且“OH-”被加在O原子数少的一端(H2O自然是加在另一端)。

由此还可以引申出一个“特例”。那就是,当反应物端没有酸或碱类的物质时,如果两端的O原子数还不等。那么,就要先添加上“H2O”为反应物。当反应物端的O原子数少时,在产物端加“H+”;当反应物端的O原子数多时,在产物端加“OH-”。

用这个方法来书写该考题中的这个方程式,那就更为简便了。因为,在“4NO+ 3ClO2-4NO3-+ 3Cl-”的反应物端既没有“酸”、也没有“碱”这两类“化学物质”,那反应物端就只能先加上“H2O”。还由于原反应物端的O原子数少,所以在产物端要加“H+”。这样,很容易就得出了式(2)。

三、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酸性条件”及“碱性条件”理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强调这两个概念,是由于它们与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大小比较有关,与化学反应标准电动势值的判断或计算有关。因为在酸碱性不同的体系中,同一个电极反应的φ°,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数值。

如,在酸性介质中,HClO2+3H++4e-=Cl-+2H2Oφ°=1.56V

而在碱性介质中,ClO2-+2H2O+4e-=Cl-+4OH-φ°=0.76V

区分不出这两个概念,就会直接影响到φ°数值的正确查找。因为在许多《化学手册》中,这类数据是分为“在酸性溶液中”(简称酸表)及“在碱性溶液中”这样的两类,并用两张表来给出的。有的数据只能在“酸表”中找到,而有的数据只出现在“酸表”中。

制表的原则是,电极反应中有H+离子的,归入酸表;而电极反应中有OH-离子的,则归入碱表。

既没有H+离子,也没有OH-离子-的电极反应,也归入酸表。这样“Cl2+2e-=2Cl-φ°=1.36V”,就只会出现在酸表中。

由于,某元素的同一价态变化,在“酸表”与“碱表”中的数值不同。这不仅会造成反应完全程度的不同,甚至于会影响到反应进行的方向。

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多要一再地嘱咐学生。查找某电极反应的φ°时,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出处”,也就是它来源于什么“表”。

至于在实验操作或化学方程式书写中,要如何考虑“介质的酸、碱性”问题。则几乎没有被哪本化学教材涉及过。

这也可能就是该命题者认为,作为强碱弱酸盐的NaClO2,其溶液呈碱性。那么,就要按“在碱性溶液中”来书写该方程式,的“充要”理由吧。

其实,这是对该概念的一种错误理解。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溶液酸碱性”只是一个反应的外部条件。

也就是它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反应产物,只是一个特定、且基本能保持不变的pH值。H+离子或OH-离子,也不会出现在化学方程式中。考虑它,只是为了防止副反应的发生而已。

如,用Cl2水来氧化Fe2+离子的实验,要保持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来进行。那是为了防止,因产物Fe3+离子水解而造成的,“溶液中出现浑浊或沉淀”的现象。在其方程式“Cl2+2Fe2+=2Cl-+2 Fe3+”中,也不会有H+离子的位置。

另一方面则是,H+离子或OH-离子参与到了该氧化还原反应之中。

有如酸性条件下的“2MnO4-+5SO32-+6H+=2Mn2++5SO42-+3H2O”,及碱性条件下的“2MnO4-+SO32-+2OH-=2MnO42-+SO42- +H2O”,这样的反应。

由于有大量的H+离子及OH-离子、作为反应物要被消耗掉,同时还要考虑产物的存在条件。其酸与碱的起始浓度都应该相当大,也就是要显著的过量。

在无机化学教材中对这两个反应的要求是,在两支各盛有1ml 0.1 mol·L-1Na2SO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注入1 mol·L-1H2SO4及浓NaOH(约为14.4 mol·L-1)溶液各1 ml 。再各滴入0.1 mol·L-1KMnO4溶液2滴。观察有何现象?

在前一反应的溶液中,反应物H+离子与MnO4-离子的物质的量比,竟然达到了“100:1”,而实际的需要仅是“3:1”。而在后一反应中,反应物OH-离子与MnO4-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实际比,当然比前者大的更多。

这里的“溶液酸碱性”指的是,是否有过量的“酸”或“碱”为反应物。而根本就不是,强酸弱碱盐或强碱弱酸盐所导致的,溶液的“起始酸碱性”问题。

也就是说,当反应物中没有足量的“酸”或“碱”时,溶液或反应介质的酸碱性还要由,该反应中是否有产物“H+离子”或“OH-离子”的出现,来决定。

抛开产物中大量的“H+离子”或“OH-离子”,去纠缠“盐的水解”,就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 叶春波等. NaClO2水溶液脱硝的工艺条件及机理.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32卷第2. 20164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