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波:“用心脏生活”
在范晓波的一篇作品中我读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那时他迷恋绘画,直到有一天,父亲愤怒地撕碎了他的梦想后,他转而变本加厉地迷上了写作和阅读,起初,他只是在自己的日记里偷偷地写,并幻想着某一天能够与自己心仪的女孩一起翻看这段“没有自由”的少年时光。后来,他做起了作家梦,并在高二那年开始发表作品。疯狂迷恋写作的后果是他与父母期望的名牌大学失之交臂。然而,他却非常庆幸自己进了师专,在那里,鹤立鸡群的他能够自由地彰显自己的个性———他始终认为,对一个作家而言,个性比名牌大学的文凭更重要。在师专的三年,他自由地长成了“森林之外一棵独特的树”。或许正因为这是一棵独特的树,范晓波在写作上的发展出人意料地顺。
“生活是写作的热身,写作是生活的沉淀和延伸”,范晓波的生活与写作是同步的。所以读他的散文就仿佛在读他的自传———读他的音乐、读他的绘画、读他的心情、读他流浪奔波的身影、读他浓酽如诗的爱情。
他看重稿纸之外的写作,希望每一天都过得符合自己的做人原则和美学标准,所以,朋友们说他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家。而半年前,他放弃南方某企业的高薪,带着妻儿回到南昌的壮举被其他两位骑士称为他的行为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一年前,初为人父的范晓波带着写作与物质兼得的美好愿望南下,并期待“用异质文化淬洗写作积淀下的自我封闭趋势”。可现实让他痛苦不已———他发现广州的“一切都是那么整齐有序而缺乏美学空间”,而更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在经理的名片后面他没法再过作家的生活。于是,半年后,他带着妻子女儿回到了南昌。有时候,在没有安定感的出租屋里,看着女儿娇憨的笑脸,他会有些自责,或许,一个好父亲有时候是必须放弃自己的理想,放弃自己的心灵需求的?
与这部“经典”相伴的是一批散文作品:《广州以南》、《深圳之夜和潘村之夜》、《吃水很深的城》、《亲爱的阳台》等纷纷在《人民文学》、《散文》等一些名刊上出现,这些雄辩地证明着回归的正确,让他在自责中找回了平衡。
范晓波是为数不多的和我聊到过“读者”的作家。与许多作家不一样,他的写作是有读者定位的,他希望他的作品能够吸引那些和他同时代的、受过一定教育的读者。每次在音乐弥漫的背景下写作,偶尔幻想一下读者醉心的喝彩,于他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动力。这使得他的文本在不媚俗的前提下又多了一种亲和力。在三个人的作品中,范晓波散文的气息是最贴近当下的,他的写作是一种贴近人们心灵的写作,他的语言天然地与内心想表达的东西结合得很紧,所以,他的散文总能给读者以极熨贴的心灵抚慰和精神享受。
除散文外,范晓波也写小说、写诗。他说散文记录的是他真实的生活,是他在生活中能够实现的真实的美学;他在小说中展示那些被忽略、被遗忘的东西,是可能的生活,是超越生活常态的美学;而诗歌则是他的玫瑰。他希望能把他的小说、诗歌和散文组合起来,构成自己的一个美学生态。
很喜欢范晓波一篇作品的结尾:“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者麻木之类的路标,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着感动与幸福。他们和人群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们习惯于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我觉得这是作家范晓波的人生宣言。
选自
作者李滇敏为《江西日报》专版部副主任兼井冈山副刊主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