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十六:报父母恩重经变图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介绍报父母恩重经变图文化杂谈 |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
这幅经变画是根据唐人《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变》创作的经变故事书,经变文是节录其中部分文句而成,而有关孝亲题材的经变,多见于唐代以后,所以经文的成书时代不会过早。“绘佛邈真”取“上图佛会,下邈真仪”之义,把宣扬佛法同报父母恩结合在一起。经变故事以连环画形式展开,分布在说法图的两侧。从左下方起自下而上,再从右上方由上而下,分为15幅,各以山石分割,都有榜题。绘画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如怀胎、哺育、摇摇篮、嬉戏、教育等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段落分明,可能是俗讲大师讲经时使用的挂图。一、二图是楔子部分;三至十图叙述了父母养育,含辛茹苦,也是全画的重心所在;十一至十五图是结语,褒扬孝子,鞭挞娇子不孝。
《报父母恩重经变》图是以宣扬儒家的封建孝道思想为题材,它的出现,能够看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即进一步民族化、世俗化。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的是“孝为百行之首”;而早期的佛教主张“不事二亲”“等禽气于己亲”,这一点从佛经故事“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和“尸毗王割肉救鸽”里就能看出来,当然佛教中也没有“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必然要遭到儒家思想的反对,不利于佛教的存在和传播。所以佛教不得不向儒家让步,把伦理道德融合到教义中去。唐早中期出现了报恩经,有孝养品、善友品、恶友品等,唐晚期出现报父母恩重经,并有较大量的报父母恩重经变壁画出现,这就表明佛教为进一步适合中国国情,求得发展,把孝道纳入自家的教义中来,把释迦牟尼同孔子并列为圣人。
我国保存下来的古代佛教以壁画为主,绢本画为数不多,这幅经变画就继承了唐代壁画的传统,既有唐的雍容华贵,又有宋的秀美俊俏,构图上做到了统而不滞,活而不乱。使用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白粉、金粉等,虽历经千年仍色泽鲜艳.我们可以说《报父母恩重经变》图的年代之早、有明确纪年、颜色鲜艳、保存完整以及“最早的有人物有山水的连环画”成就了它的国宝风范。
【备注】文字资料来源:甘肃省博物馆,图片来源:网络,一波编辑。
后一篇:大朋友、小伙伴们,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