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七.闲暇之余话面食


标签:
腊月二十七话说面条一波小厨美食杂谈 |
分类: 【与食巨近】一波小厨 |
俗话说“出门饺子回家面”,面食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中有着其他食物所不能替代的地位。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是新疆,已经有了4000年的历史。小麦的籽种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现今的伊朗、伊拉克一带,这个地区在九千年以前就有人类栽种小麦了。
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一带考古发现的2400多年前的古墓群中,几乎所有陶器里面都有食物,比如小馕、面条、肉块、稻种和其他食物的种子,有的陶器中甚至装进了一整只羊。在遗址中发现的面条与现在新疆的“拉条子”非常相似,极有可能是人类现存最古老的面条。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彩绘泥俑,表现了从舂粮到烙饼的过程。右下角两图是当时的点心和饺子。
2011年端午节央视热播的韩国人拍摄的六集专题纪录片《面条之路》,其中说到一个有趣的推论,因为没有筷子的发明,欧洲人除意大利之外放弃了面条。这又让我想起了央视上所做的一条关于筷子的广告,奶奶对小孙女说:我们是中国人,要学会用筷子。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用筷子吃面条,想想还真是奇妙。
在甘肃省博物馆值班的时候,闲暇之余我翻看了《新疆精品文物展》画册中的一些新疆出土食物,非常之有趣,特别是馕,从唐代开始1300多年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就连馕表面拓印的花纹也和现在的一模一样。这让我不由地感叹道:华夏文明就是这样没有断代地传承了下来,几千年的历史真是弹指一挥间啊!
△左上:新疆出土的唐代的馕,右上:兰州的新疆人做的馕;左下:新疆出土的唐代的千层饼,右下:兰州穆斯林做的千层饼。从图中看,1300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左上下图:新疆出土的唐代叶形面点和麻花,右上下图:兰州穆斯林做的麻花和油炸叶形面点。
比新疆的面条年代更早的是在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遗址出土的谷物制作的面条。喇家遗址是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的面条是用小米和高粱两种谷物制成的,面条保存完好,长而细,呈黄色,盛在一个倒扣的密封的碗中,被埋在3米深的沉积物下面。喇家遗址如同意大利的庞贝遗址一样,是由于洪水或地震之类的突发灾难而毁灭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大灾难,面条才能在瞬间以真空状态被埋在地下,历经4000年仍然保持原样。可惜拍照后,面条就以极快的速度风化,在几小时内全变成了灰。
△喇家遗址出土的谷物制作的面条
中国面食种类繁多,款式多达1300多种,排在头位的山西省,粗略估计有280多种面食。甘肃的面食我没有统计过,应该也不逊于山西或者陕西吧。单就我们家来说,常做的面食也有几十种。再过三天就是除夕了,兰州人家的传统习惯是除夕晚上吃长面初一早上吃饺子,下面给大家晒晒我家做的各种面食吧!
前一篇:腊月二十六.手工花馍馍
后一篇:腊月二十八.家家把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