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2014-12-31 22:17:38)
标签: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王冀青教授

斯坦因

丝绸之路考古

历史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接中篇)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第三次中亚考察(1913-1916年):重访尼雅、楼兰遗址、敦煌,再次卷走大量文物。

 

       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后,名震欧洲。1912年初,他载誉返回英属印度白沙瓦。回到印度后,他打算去阿富汗进行一次考察,但阿富汗爱弥尔对他的请求未置可否,印度总督劝他先考察其他地方,斯坦因遂决定第三次来中国西北考察。

  1912年11月23日,斯坦因正式向英属印度政府提出考察申请书,他提到:“我在1900年至1901年间进行的第一次旅行所获得成果引起了他人的注意,结果导致德国、俄国、法国、日本后来派出了好几支考察队去中国东突厥斯坦探访”。还说“来自日本一侧的竞争也是可以预见的,虽然不成体系,但同样具有竞争力”。1913年4月,英国印度政府事务部批准了斯坦因的考察计划。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1913年7月31日,斯坦因率第三次中亚考察队离开克什米尔斯利那加,9月21日到达喀什噶尔。

  上篇提到斯坦因在第二次考察期间曾在米兰五号(M.V.)寺庙遗址中发现大量非常精美的佛教壁画,他在甘肃西返途中曾派奈克.拉姆.辛格专程去剥离,不料拉姆.辛格突然双目失明,这一企图未遂。此后斯坦因一直念念不忘劫走这批壁画,当他到达喀什噶尔后,从马继业那里听说勒考克已从1912年出版的《契丹沙漠废墟》一书中得知此事,准备抢走这批壁画。所以斯坦因在喀什噶尔逗留期间,一直密切关注着勒考克的动向,决定将米兰作为他第三次中亚考察的第一个冬季考古目的地。

 

(↑斯坦因在米兰(M.V.)剥离的壁画“有翼的天使”)

  1913年10月9日,斯坦因离开喀什噶尔,迅速赶往罗布淖尔方向,于1914年1月15日到达卡克里克(今若羌县)进行调查和挖掘;1914年1月17日到达米兰遗址。

       在米兰,他发现在三年之前日本人橘瑞超已经先于他剥离了一部分壁画,并对遗址造成很大的破坏。随后,斯坦因立即与沙姆苏丁将第二次考察间未能拿走的精美壁画全部剥下,剥离之前,他先将壁画后的墙壁半凿,锯掉砖木结构,这样共剥得壁画11块,然后装上背垫,包装好,放进6只大箱子中。

      1914年1月31日,斯坦因将剥离的米兰壁画安排西运,2月1日上午,斯坦因率领考察队向北进入沙漠重访楼兰遗址,目的之一是确定橘瑞超发现《李柏文书》的地点。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李柏文书》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斯坦因拍摄的米兰寺庙遗址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供养者像(3世纪),米兰(M.V.)佛寺遗址出土(斯坦因挖掘割取)。

 

  在结束了楼兰遗址和罗布淖尔周围的考察后,斯坦因决定沿罗布沙漠和库木库都克盐井沼泽向甘肃敦煌方向进发。沿途他考察了库鲁克塔格山脚和疏勒河谷地,寻访了这里的古塞遗址,于1914年3月24日到达敦煌,再访莫高窟,以搜集残存的莫高窟藏经洞文书。

       在王道士的邀请下,斯坦因于1914年4月2日赶往莫高窟,这次斯坦因从王道士手中买下570个敦煌卷子。

  敦煌攫宝后,斯坦因于1914年5月初经安西到酒泉,受到当地道台的热烈欢迎。他来这里的目的是向北沿额济那河考察哈拉浩特(黑城,或称黑水城)古遗址。六年前,俄国考察家科兹洛夫曾在这里发掘出大量西夏、汉文文物和美术品。从5月27日到6月8日间,斯坦因在该遗址进行了大量发掘,发现大量用汉、西夏、吐蕃、回鹘文写成的文书,还有保存完好的一张波斯语文书。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黑水城遗址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黑水城遗址出土的各式佛像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俄国人科兹洛夫科兹洛夫(右二)与其探险队员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西夏绝世孤品,双头佛像,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考察完哈拉浩特后,斯坦因又向东南方向进发,经甘州前往祁连山脉考察。7月16日,在海拔11500英尺的俄博(现属青海省),斯坦因因下雨路滑摔伤了腿,就地养伤一月。

      1914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斯坦因返回甘州,在当地的比利时传教会神父那里首次听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消息,决定西返。10月25日,斯坦因到达吐鲁番。因为此前俄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考察家都曾在此活动和发掘过,斯坦因认为自己必须确定哪些遗址值得他进一步发掘。

  斯坦因在吐鲁番周围的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15年2月13日,其间他就开始筹划请马继业在喀什噶尔为他安排把已获得的大量文物运往印度之事。

       1915年2月16日,斯坦因离开吐鲁番,于5月31日回到喀什噶尔,7月6日,斯坦因在喀什噶尔完成全部文物共计182个箱子的包装工作,于7月16日离开喀什噶尔,取道俄属帕米尔,10月至萨马尔罕,11月3日到波斯的马什哈德,12月1日至锡斯坦,首次在伊朗土地上发现佛教壁画。

       1916年3月初,斯坦因返回印度,3月16日到达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第三次中亚考察正式结束。

  斯坦因不顾中国北洋政府、新疆省政府的多次反对,进行发掘和测绘工作,最后将所获182箱文物抢运出境,这次考察历时2年又8个月,行程17700公里,北至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南至兴都库什山谷,东至甘肃河西与青海北部,西到伊朗,范围空前广大。

  1928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的详尽报告书《亚洲腹地-在中亚、甘肃和伊朗东部考察的详尽报告书》(Innermost Asia :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 in Central Asia , Ken-su and Eastern Iran ,Oxford , 1928)四卷本,由英国牛津克拉兰顿出版社出版。

  1917年,斯坦因55岁正式退休,但是因为执行“特殊任务”而延长工作,主要从事、整理第三次中亚考察所获文物等工作,分别在克什米尔和德国工作。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有意识抵制欧美考察家来华单独考察,第一次抵制的外国考察队是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 Fogg Art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中国考察队。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1923年7月,兰登.华尔纳(Landon·Warner,1881-1955年)领着翟荫进行第一次中国考察。主要目标是敦煌和黑城遗址。为今后哈佛大学的中国考察确定范围。

  1929年,安德列.雪铁龙组织第三次雪铁龙考察队,即雪铁龙横穿亚洲考察队。

 

(←兰登.华尔纳) 

 

   第四次中亚考察(1930-1931年):  

  

  1925年,斯坦因又申请进行第四次中亚考察,当时他想申请中英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作为经费,最后未能成功。恰在这时,有雄厚基金的美国哈佛大学在派遣华尔纳进行了两次福格敦煌考察之后,有意聘请已近退休年龄的斯坦因为该校搜集中国西部文物。哈佛大学先邀请斯坦因于1929年底至该校洛维尔研究院做十次关于中亚考察的报告,又为他筹得10万美元的经费,聘他为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荣誉研究员,引诱他为美国进行第四次中亚考察。在斯坦因的坚持下,大英博物院也出了3千英镑。于是,斯坦因代表英美两国的利益,于1930年到1931年进行了第四次中亚考察。

  1930年8月1日,斯坦因离开英属印度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踏上通往中国新疆省的吉尔吉特道。由于国的政治局势自五四运动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国各界民众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爱国觉悟也日益提高,所以斯坦因的第四次考察自始至终都受到学术界的反对,受到中国各级政府的多方阻拦。但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斯坦因还是怀揣着空前庞大的文物掠夺计划,无视中国人民的抵制情绪,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重重阻力,千方百计地闯入中国境内,在新疆省进行了涉及考古学、地理学、气象学、人种学等方面的考察旅行,发掘了一些遗址,搜集到了一批文物。斯坦因在于1930年11月11日至1931年 4月25日期间最后一次绕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后,看到实在无法按照订原方案实施他的考古发掘和其他考察计划,只好灰溜溜地离开新疆,又经吉尔吉特道,于1931年7月2日返回斯利那加,结束了他的第四次中亚考察,共计326天。斯坦因事后在公开场合对第四次中亚考察只字不提,所以这次考察详情至今不为学术界所知。

    (不过,王冀青教授的专著《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2004年12月1日,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揭秘了斯坦因第四次中亚考察的细节-一波备注)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这尊造型优美的7世纪唐代彩塑-供养菩萨像是华尔纳于1924年1月,以70两银子的价格从敦煌藏经洞王道士处购得,现收藏在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圆圈空白处为被盗供养菩萨像位置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莫高窟第320窟南壁唐代壁画,此壁画是1924年兰登-华尔纳率领的第一次哈佛大学福格中国考察队,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320窟南墙所剥揭盗取(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收藏)。

 

  关于斯坦因的论著,请参考王冀青:《斯坦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他关于中亚、南亚和西亚地区的研究论著与考察报告详目》,载《西北史地》1986年第3期。

 

四、斯坦因晚年的考察活动

 

     1933年,英国伦敦麦克米兰公司出版了斯坦因关于前三次中亚考察的概述性著作,书名为《在古代中亚的道路上-在亚洲腹地和中国西北部三次考察活动简述》(ON Ancient Central Asian Tracks : Brief Narrative of Three Expeditions in Innermost Asia and North- Western China )

  读书汉译本: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36年发行。

  1932年起,斯坦因开始进行他的五次伊朗考察。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晚年的斯坦因

 

  1938年3月至5月,斯坦因在伊拉克北部考察,对中东的古罗马边塞长城遗址进行航空测绘。

  1938年10月至1939年5月,斯坦因将中东古罗马边塞长城遗址的航空测绘工作从伊拉克延伸进外约旦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坦因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1943年10月19日,斯坦因第一次到达阿富汗喀布尔。

  很久以前,阿富汗就是斯坦因梦寐以求的考察地,他为了能去阿富汗考察奋斗了数十年,但由于英阿关系及阿富汗内部问题,他的愿望迟迟未能实现。到1943年,他已81岁高龄,最终由于美国驻喀布尔公使的努力而获准进入阿富汗。他于1943年10月19日到达喀布尔,当时精神很好,但21日不幸着凉,然后发展为支气管炎,24日晚突然中风,1943年10月26日,这位20世纪最大的探险家逝世于美国驻喀布尔公使馆中,享年81岁。他的遗体就近葬在喀布尔的基督教墓地。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斯坦因墓地

 

  斯坦因的墓碑文由阿伦夫人撰写,并于1945年春天在喀布尔镌刻完成,立于斯坦因墓前。碑文如下:

 “印度考古局的马克.奥莱尔.斯坦因之墓。他是一位学者、探险家和作家。他通过自己在印度、中国突厥斯坦、波斯和伊拉克的艰苦旅行,扩展了人类的知识范围。他于18621126日出生于布达佩斯,于1904年成为英国臣民,于19431026日死于喀布尔。他是一位极受爱戴的人。

 

      一些老照片: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吉尔吉特郊外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拉合尔博物馆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斯坦因大英博物馆密室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现今喀什市东南部的老城区(喀什噶尔)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斯坦因拍摄的米兰遗址



听课笔记--王冀青教授:斯坦因与丝绸之路考古(下)
 

 

△现在的米兰古城遗址 

 

(全文结束)

 

    【一波后记】王冀青教授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虽然报告的时间限定在1.5个小时左右,但信息量极大。听报告那天用手机拍摄了王教授的PPT视频,整理笔记之前想得比较简单,不就是对照着手机图片把PPT文档重新打一遍么,没拍清楚的图片可以在网上寻找。谁知一整理起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PPT文档只是一个提纲,更多内容是王教授在现场展开讲解的,如果把PPT文档照猫画虎打出来,文字不连贯,连我自己也看不明白。于是,先在网上订购了王冀青教授的两本书《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斯坦因第四次中亚考古日记考释》,一边等书到一边开始整理。

      整理到5000字的时候,书到了,一看,妈呀!一本是45万字,一本是60万字。这看到猴年马月去。临时抱佛脚,顺着PPT提纲内容在书里寻找。可是书里面一张图片都没有,只有求助于网络了。那天没带相机,手机拍的模模糊糊,于是依样画葫芦在百度图片上找,又顺着图片链接发现了十来篇写得很好的博客文章,不知是不是研究考古的人写的,很详细,图片也很清晰,于是饶有兴趣地看下去,又把图片借来一用。很多与本文有关的人名、地名,如果我自己都弄不清楚的话整理起来心里没底,于是百度百科、文库、维基百科、互动百科上翻了个底儿掉。

       一转眼十天过去了,心里想,一定要在2014年结束前完成此项工作,于是熬了几天夜,终于赶在12月31日晚0点前整理完毕。一共1.5万余字,赶得上写一篇论文了。虽然分了三篇发布,但依然需要耐心来阅读,对于正在阅读此文的您来说,还是要花费一定时间的。

      王冀青教授30年来就做着这一件事,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我们甘肃敦煌、新疆等地的珍贵文物是怎么被这些外国考察家连骗带哄弄出国去的,将来还有无追回来的可能。相比王教授的辛苦和执着,我们花点时间来了解也是应该的。特别是在重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今天,王冀青教授的学术报告和专著,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始于西汉止于明清,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波澜壮阔又极尽繁华,而最后落得苍凉凋敝的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史。 

      为了省去您再去查询的时间,我将一些关键字词都做了链接,您看到粗体和变色字点击跳转,就可以看到相关的背景资料介绍。谢谢您在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来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