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图像印证--粟特美术影响下的敦煌石窟及其图像


标签:
粟特人与敦煌沙武田博士甘博学术报告一波记录文化 |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
专家介绍:沙武田:男,汉族,1973年6月21日生,甘肃省会宁县人。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考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提前攻博,2005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敦煌学方向)。2006—2008年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任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副教授。出版有《藏经洞史话》《敦煌石窟艺术概论》(合著)《敦煌文明再现》(合著)《敦煌画稿研究》专著4部。先后在《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国藏学》《西域研究》《普门学报》(台湾)《兰州大学学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新疆师范学院学报》《中国史研究》《圆光佛学学报》(台湾)等学术刊物与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46篇,计约60余万字。(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图像印证一一粟特美术影响下的敦煌石窟及其图像
时间:2014年11月13日
地点:甘肃省博物馆学术厅
主讲人: 沙武田博士 (敦煌研究院)
一、学术背景
敦煌是四大文明交汇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结点。华戎所交--都会。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兴盛,东西方文明交融汇聚,西传东渐,使敦煌成为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南朝刘昭注《后汉书》时,引《耆旧志》说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墟;水有县(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盗图》中有表现九姓胡人形象
莫高窟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属敦煌石窟中的"原创性"洞窟,窟内图像独特,是敦煌石窟群中仅存的主题为佛教史迹画内容的一窟。其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更是特殊,把本来属于政治外交性质的张骞使西域历史附会为佛像传入汉地最早事件。在这幅壁画中张骞出使事件发生的"角色转换",至少到初唐时期成为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图像,集中反映佛像传入汉地的历史。考察洞窟整体壁画及塑像,洞窟的设计者或绘画者很有可能为僧人,其目的是将“求佛名号”的使命交给中西交通开拓者的张骞身上。说明有唐一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在佛教界发生了“角色转换”,由政治和外交图像转换为佛教题材内容,并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图像文献,赋有“历史记忆”的功能,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这种独一无二的原创性洞窟在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从图像胡风因素出发,则可发现该窟的功德主有可能为来华的西域移民。
二、提出问题/思考角度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长城烽燧址发现了粟特人的信札,其中有一封信是粟特商人的妻子寄往家乡撒马尔罕的信。信中描述了她被丈夫留在敦煌后的生活状况以及想回家乡的思念之情。证明粟特人已经建立了从长安到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的完整邮驿体系。
△粟特文书信(在网上找不到沙武田博士示范的图例,找到了这张图参照。一波备注)。
敦煌第一个洞窟北凉275窟、西魏285窟、北周290窟,表现了早期胡人从事养马、驯马、雇佣兵、外交使节、翻译、伎乐、魔术师等职业特点。
△莫高窟335窟《维摩诘经变图》中的各国王子
隋一代到了张掖,炀帝和吐谷浑打仗,胜。
粟特人也称九姓胡人,如安姓,武威大户,最大的粟特大户群。曹,火,康,何,石,史,滑,穆姓。凉州城十二城胡人居七。粟特人信奉祆、佛教,在莫高窟藏经洞伯希和发现祆教图像等。
△曹议金的甘州回鹘夫人.张大千临摹(网上找到的相似图片,非沙博士示范原图)
244窟、390窟的连珠纹是典型的粟特纹样。322窟人非人,护法神像。保镖是粟特人的职业特点,葡萄纹是常见纹样,挂幡钩。359窟胡人形象非常典型。
△粟特连珠纹(网上找到的相似图片,非沙博士示范原图)
△粟特连珠纹(网上找到的相似图片,非沙博士示范原图)
△人非人形象(网上找到的相似图片,非沙博士示范原图)
△249窟两臂生翼的乌获,也是人非人形象的一种。
△莫高窟壁画中的伎乐
△莫高窟壁画中的胡旋舞
△粟特人的纳骨器
北齐的壁画简易标美,四分之三面,是于阗画风,铁线凸凹画法,菩萨脚下的小圆毯、玻璃器来自于阗。
103窟都督夫人理佛图。唐朝靠文化治国。玄奘到西域后基本是跟商队走的。
△莫高窟103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网上找到的相似图片,非沙博士示范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