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拍摄 爱上省博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之声文化旅游一波图文 |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
△国宝级文物.省博的“镇馆之宝”铜奔马
博物馆,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艺术精髓的集中展现之地,也是摄影爱好者喜欢去的地方。从2009年开始,我每年都要去甘肃省博物馆拍摄,五个固定陈列展厅,每一个都是我的最爱。在拍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省博,也激发了我研究历史和文物的兴趣,先后写了二十多篇关于省博的博客和文章,有的文章被网络媒体和博友们多次转载和发表,还有人求教怎样在博物馆拍出好的照片。特别是今年加入省博志愿者团队以后,近距离接触省博的机会就更多了,不仅可以及时拍摄和发布省博的展览信息,还亲历了省博重要活动的现场如5.18.国际博物馆日、陇南的省红色纪念馆讲解员培训班和红色甘肃外展、周末的省博亲子活动现场等等,使自己的拍摄题材和内容大大丰富,也积累了拍摄大型活动的经验和技巧。
闲暇的时候,我总喜欢翻看自己从2009年至今历次拍摄的省博展馆和文物的照片,对照重点文物介绍和讲解资料,图文并茂学习起来印象较深,也容易记住和理解。在学习《物华史影——陇原文物赏萃(祝中喜著)》和志愿者群下载资料《甘博16件国宝级文物》时,我将自己拍摄过的国宝级文物照片贴在文字下面,缺少的再去展厅拍摄补上,恰逢《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开展,我有幸拍到了已经在外巡展三年又回到故乡的“八斯巴文虎符银牌”、“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胡腾舞俑”和“铜车马仪仗俑队”的部分文物。而且还在自己以前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青铜牦牛”原件照片,让我激动不已!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国宝级文物八斯巴文虎符银牌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
公元4—6世纪,靖远县北滩出土,银盘直径31厘米。原是鎏金,现大部分已脱落。这是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东汉.铜车马仪仗俑队(局部)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胡腾舞俑(唐代)。这件铜俑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胡腾舞”雕像,1996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省博返还给天祝县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青铜牦牛(元代)原件,2009年6月拍摄。
△现在省博丝路厅展出的青铜牦牛复制品
下面再谈一下拍摄博物馆的体会。博物馆为了突出展品,除了为展品打上不同角度的射灯之外,整个大厅灯光幽暗,又有玻璃罩阻隔,去博物馆拍摄又不允许带三脚架,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在参观博物馆时拍出好照片呢?
一是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影子拍进照片里,避开射灯光点和参观人影,在拍摄之前要来回挪动寻找好角度,尽量把自己影子的反光调整到展品外面,最好穿深色的衣服、戴上黑色的手套,将镜头尽量靠近玻璃橱窗,多拍展品近景和局部,这样都可以避免影子和反光。
二是要注意拍摄展品细节及说明,展厅的文字说明包括展览概况、年代、展品说明等等,可以对照实物专门拍,这样回来后整理资料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如果要写文章、博客也有价值。否则即使拍摄了一堆照片回来,过段时间再翻看便不知所云,有些资料是网上查不到的。
三是在拍摄画框类展品时注意透视角度,以便后期容易处理;
四是将快门、光圈、焦距设置得恰到好处,不能太虚化,我一般常用光圈优先模式、F3.5-4.5,ISO400-800拍摄,也用F5.6/ISO1600的高感拍摄,噪点可以接受;使用快门优先时保持在1/60秒以上,按下快门的一瞬间要屏住呼吸,保持手持相机稳定;
五是建议使用定焦镜头,比如50mm/F1.4或者F1.8的定焦镜头,可以获得更清晰准确的图像。
六是注意文明拍摄,尽量不要在展品橱窗上留下哈气和手印,不慎留下了要及时擦除,以减轻保洁员的劳动强度。
因为摄影,爱上省博,当我老去的时候,再去翻看这些丰富的影像记录,一定会为自己感到自豪。
视频:甘肃省博物馆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