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勤有一片“杭州林”

(2014-04-24 08:46:52)
标签:

杭州林

拯救民勤

马俊河

种梭梭

文化

分类: 【乡里乡亲】乡村故事

民勤有一片“杭州林”  “西湖无法复制,绿色可以传递”,来自《杭州日报》读者的第一批捐款变成了梭梭苗,由马俊河和志愿者们亲手种在了昌盛村后面的荒漠里,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在昌盛村口为这片梭梭林立了一块大牌子----“杭州林”,牌子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一位杭州捐款人的名字。在中国治沙的最前沿,杭州人民第一次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在甘肃民勤建起了一片“杭州林”。

  在远离杭州2300公里以外的甘肃省民勤县昌宁乡,有一个叫昌盛的村庄,它的东面是腾格里沙漠,西北是巴丹吉林沙漠,昌盛村被流沙三面合围着,大风吹起的沙丘和村民的房屋后山墙一样高,羊可以通过沙堆走上房顶,这就是当地人所形容的“沙上墙,羊上房”。沙进人退,很多人都迁走了,村子里只剩下十几户人家。

  昌盛村几乎就是整个民勤的缩影。民勤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东北端,它就像一把楔子,插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把中国西北的两大沙漠隔开。民勤西南96千米是号称“金张掖、银武威”的武威市,从武威再往东南方向274千米,就是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

  民勤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居住地之一,2012年,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总土地面积的95%,荒漠边缘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资料显示,民勤年风沙日139天,8级以上大风日29天,沙暴日37天,最大风力可达11级。民间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每年春季,民勤如果刮起沙尘暴,兰州,西安、郑州、北京甚至杭州… …无不被殃及,影响到半个中国。

  2004年,有一位远在云南工作的民勤小伙子马俊河,看到了专家们“民勤将会在17年以后消失”的预测,他深深地感到忧虑。自己将来该回到哪里去?难道民勤人真的无家可归了吗?马俊河在网上与自己的同乡们、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讨论民勤的问题。在经过三年的讨论甚至是激辩后,马俊河认为话说得再多也不如实际去做,于是,他回到家乡,与小伙伴们一起通过“拯救民勤网”发起邀请,一场实实在在的通过网络募捐和网上召集志愿者前来民勤种梭梭的活动在2007年4月拉开了序幕。   

  然而头两年的募捐活动并不顺利,买梭梭苗、水电、交通、人工费用基本上全部由“拯救民勤志愿者植树行动”的发起者们自己掏了腰包。

  马俊河在沙漠上坚持种梭梭的故事不胫而走,引来了《杭州日报》的一位记者。2011年他初入民勤进行采访,曾感叹“没有到过民勤,就不知道一抹绿色的意义。没有进过沙漠,就不清楚一棵梭梭的分量”。

  从2011年3月开始,《杭州日报》连续三年推出大型社会公益行动——“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持续关注民勤县的生态危机。广大杭州市民自发地参与捐款,有几岁的孩子,也有八十岁的老人,每人捐出10元钱,就可以在民勤荒漠上种下一把梭梭苗,从此,民勤这个甘肃河西走廊东北角的小县城,就有了来自美丽天堂杭州的牵挂。 

 

民勤有一片“杭州林”

△顶着风在“杭州林”种梭梭的志愿者

  

梭梭是一种 耐旱、耐寒、抗盐碱、防风固沙的落叶小乔木,根系发达,主根深达2米,最深的可达4-7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梭梭的苗却非常幼小,只有一炷香那么粗,所以梭梭要长成木质化的直径2-3公分左右的树干,是非常不容易的。

  昌盛村后面的沙丘像水一样流动,2011年春天在“杭州林”种下的第一批梭梭苗,坚持到当年10月份,70%都陆陆续续被大风刮走了,马俊河真是欲哭无泪。协会成员们想到了草方格压沙技术,这种最早发明于宁夏中卫沙坡头、为保卫包兰铁路穿越50公里风沙线正常运行而发明的一种固沙方法,在全世界多个沙漠化地区被广泛推广。第二次种梭梭之前,从头一年的12月份开始,马俊河就雇用当地村民用草方格压沙固定,为第二年的栽种做好准备。草方格固定法果然起到了很好的固沙效果,梭梭苗终于扎下根来。

  梭梭苗种下之后,必须要保证在两小时之内浇上水,否则不能成活。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的拉水车是一台出生于1974年的老旧解放车,被马俊河戏称为“毛时代的老爷车”。别看是台报废车辆,因它是六轮驱动,适合在起伏不平的沙漠中爬行,在这几年的种梭梭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它实在是太老了,在2013年季的种梭梭过程中,它的轴承就断了两次,分动箱也坏了,找遍全县的废旧品仓库,最后才在邻居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找到了合适的配件。

 

 

民勤有一片“杭州林”

 

△草方格压沙固定了流动的沙丘

 

 

民勤有一片“杭州林”

 

△村民们跟在“毛时代的老爷拉水车”后面给刚刚种下的梭梭苗浇水


 

  2012年,马俊河亲自前往杭州,参加“我与‘杭州林’有个约——《杭州日报》拯救民勤绿色传递大型环保公益活动读者见面会”,杭州市民代表与马俊河面对面聊“杭州林”,亲眼看到了马俊河所拍摄的“杭州林”长势喜人的梭梭苗照片,更加激发了市民的捐款热情。2013年夏天,“杭州林”已由2011年的120亩扩展到了2013年的700亩,到2013年底,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一共累计种梭梭2550亩,还计划再承包荒地10000亩。 

 

 

民勤有一片“杭州林”

  

△在2012年种下的“杭州林”中的梭梭已有50厘米高了(摄于2013年5月)

 

 

民勤有一片“杭州林”

 

 

△“杭州林”里竖着一块牌子,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捐款人的名字。

 

 

  马俊河仍然记得小时候石羊河支流从村边流过,小河旁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沙枣树,每到沙枣开花时,那浓郁的芳香能把人熏醉的情形。他给自己在QQ空间里起的昵称叫“苏武新牧”,从2004年开始一路走来,“拯救民勤”的呼声借助新的传媒工具在网上越传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2006年起,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支持。民勤人在继续治理风沙的同时,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和牺牲,关闭了自己的机井,缩减了耕地面积,积极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沙产业,走上了一条重塑生态文明的绿色道路。

  马俊河坚信,有广大的志愿者在,有“杭州林”在,民勤就不会变成第二个罗布泊,未来的民勤,一定会有更大、更广的“杭州林”,这就是生机勃勃的希望绿洲。

 

..................................................................................................

 

民勤有一片“杭州林”感谢《浙江画报》4月刊发此文:

 

 

民勤有一片“杭州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黄刺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