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我收集整理的土族刺绣图案蟠桃会
对于民间工艺手绣的喜爱从年轻时到现在一直不曾改变。九年前,曾经在甘肃黄羊川收集到不少手绣作品,有针扎、钱包、耳枕、鞋垫、苫布等等,但好的作品已不多见,偶见一两幅都是山里的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年轻时绣的,现在老眼昏花已不能拿针。于是,这些手绣一直被我珍藏着不曾示人。
三年前,我和我徒弟去西宁消夏,误打误撞地来到了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前只知道互助的青稞酒很有名,还不知原来土族是一个善于把生活艺术化的民族。在土族村落,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传统的民族体育娱乐项目“轮子秋”,品尝了土族的青稞酒,观看了土族的婚礼服饰表演,更发现了我所喜欢的手工刺绣工艺品--盘绣。
打从看到盘绣的第一眼起,我就喜欢上了它,一直惦记着要再次探访互助,了解盘绣后面的历史轨迹。春末夏初的一个早晨,我背起相机和水,坐上了兰州去西宁的长途大巴,到了西宁建国路汽车站再转乘西宁去互助的快客中巴,一个小时便来到了互助。感谢博友达人牧女,她为我联系到了互助教育局的纳超主任,亲自开车带我去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那里是互助盘绣能手最多的地方,我们拜访了青海省土族盘绣艺术的传承人、68岁的麻宝琴妈妈,还拜访了国家级土族盘绣的传承人李发秀婶婶。

△青海土族盘绣的省级传承人麻宝琴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市35公里,人口38万,是一个有土、回、藏、蒙等11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其中土族人口12万。互助县位于祁连山麓南侧,据说土族最早的祖先是居住在辽东的鲜卑族慕容部,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支鲜卑人逐渐向外扩张,在青藏高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建立了强大的吐谷浑王国,长达350年之久。
自称为“彩虹部落”的土族人擅长盘绣工艺,在千余年的时间里,土族盘绣艺人在民族服饰和婚俗嫁妆的盘绣工艺基础上,又发展出适应现代旅游和外销要求的盘绣壁挂、室内装饰品和实用小工艺品等,使盘绣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术得以发展、传承,目前全县有两万余土族妇女从事土族盘绣工艺品的制作,2005年土族盘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青海有专门研究土族文化的省级刊物《中国土族》
土族盘绣老艺人李发秀是国家级盘绣艺术传承人,今年54岁。她从9岁开始学习制作盘绣,主要是制作嫁妆。土族古老的婚俗中有“摆针线”的习俗,即未来的新媳妇要把自己制作的出嫁时所穿戴的头饰、服装、鞋袜、饰物等展示给亲戚们看,彷佛是一个小小的服装展览会。土族的俗话说:“没有好针线、好茶饭的姑娘嫁不出去”,所以,女孩们从小就要学习盘绣工艺。

△土族盘绣传统图案太阳花
土族盘绣艺术用料十分讲究,选用黑色纯棉布打底,用七彩丝线搭配绣出太极图、太阳花、车轮、五瓣梅、人物、佛像等几十种图案,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是用一根绣花针、两根丝线绣制的,这在全国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盘绣制作费工费时,通常一片完整图案的绣片要制作半年时间。盘线要求严密平整,所以件件盘绣品都是厚实秀丽、经久耐用的工艺珍品。可以保存几十年不褪色。

△国家级土族盘绣传承人李发秀为我们演示土族盘绣的针法

△李发秀特地为我们展示了她亲手制作的土族服饰
△李发秀制作的土族妇女穿的鞋子

△麻宝琴制作的精美鞋垫

△麻宝琴制作的精美鞋垫
△传统图案被制作成壁挂

△各种传统图案制作成壁挂
△麻宝琴为我们展示她母亲留下来的长达两米的土族服饰腰带
△尚未完工的针扎
△七彩丝线
△互助是青稞酒的故乡,进门三杯酒才能过关。
△土族姑娘现在的服饰和土族民居

△土族男式服饰。小伙子手扶的是轮子秋。

△2009年拍摄的土族部落“轮子秋”表演
拍摄的美丽图片太多了,恕我不能一一展示,只希望看博的朋友从我的图文里窥见一斑,在您今年夏天去青海旅游时,除了看塔尔寺和青海湖的同时,别忘了去互助。关于轮子秋的介绍请详见下面的相关博文链接《青海.七彩互助》。
去互助可跟团参加西宁--互助一日游或者二日游,走进土族人家,了解土族文化,品尝土族特色餐、欣赏土族歌舞、轮子秋;翻越风景秀丽的达坂山,在观景台远眺雄伟准壮丽的祁连雪山,亲自感受亚洲级别最高的公路自行车赛--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爬坡赛段十二盘,浏览青海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浪士当中心景区、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最秀丽的景区--扎龙沟。七月中下旬还可去相邻的门源县看壮观的油菜花海。如果自行前往可在西宁建国路汽车站乘车,高速12元,公交6元,大概每10分钟发一次车到达互助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