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杂话

标签:
元宵节金城关庙会杂话一波图文 |
分类: 【黄河风情】故乡故土 |
甘南藏族唐卡、洮砚、庆阳手工刺绣、临夏砖雕、永登高跷、秦腔、黄河羊皮筏子等情景再现。第一次和徒弟外出拍片就是在这里,真是有点为难徒弟了,因为想要在比较暗的室内光线下,又没有带三脚架,拍好片片不太容易!
△兰州牛肉面的鼻祖是回族人马保子,始创于1915年。兰州牛肉面地球人都知道,就不详细介绍了,需要澄清一点,兰州人从来不把兰州牛肉面叫“兰州拉面”,外地很多打着“兰州拉面”旗号的不一定是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哦!(Leica
D-LUX5,手持,光圈:F2.0
快门:1/20秒;白平衡:自动;画幅:16:9)
△兰州牛肉面有各种拉法,最常吃的是细的(像普通的香头那么粗),还有二细(比细的粗一点,)、三细(介于细和二细之间)、毛细(像龙须挂面那么细);宽的有韭叶、宽、大宽、皮带大宽;还有荞麦棱(三棱形状的)、二柱子(像鸡肠子)等等。各人可根据喜好现点,拉面师傅就按照你的要求去拉。以上你吃过几种呢?(Nikon D90,三脚架,光圈:F4.0;快门:1/3秒;焦距:25;ISO:自动;曝光补偿:-0.3;白平衡:自动;测光模式:点测光;拍摄模式:光圈优先)
△兰州人民喜好蹲在马路道牙子吃牛肉面,痛快、酣畅,这种风格一直延续至今。在街头巷里哪家牛肉面馆门前蹲的人多,哪家就是最好吃的!
△兰州牛肉面,今天你吃了吗?
△兰州人的茶园子,泡一杯三炮台,嗑一盘大板瓜子儿,听一曲兰州鼓子,很惬意舒适。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兰州鼓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并称中国三大石质名砚。洮砚石色碧绿、质坚而细、晶莹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洮河绿石产于甘肃南部洮河中游的山涧峡谷中。
△砚雕与玉雕一样,是一种艰苦细致的技术工作,从设计到完成是一次性的。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历代砚雕技工主要是父子传承,代代相传。
△兰州酿皮子,兰州人不读酿(niang),读“让”。“让皮子”的发声来自敦煌文书,称作“冷让”,可见其历史之久。
△吃“让皮子”别忘了去隍庙、大众巷,还有那个道升巷(张掖路步行街东头新世界百货下面门洞里进去的小巷)的“再回首”酿皮子是最让人忘不了的!
△用徕卡广角再拍一张!
△哈德门香烟广告,熟悉不?
△兰州也是水车的故乡。
△羊皮筏子和筏子客。以前黄河上游没有桥的时候,筏子是唯一的摆渡和运输工具。真想穿越时空,去体验号子声声,在黄河波涛汹涌的浪尖上荡筏子的豪情!
△砖雕。兰州四合院影壁常见。
△以前拍的一张砖雕影壁,给大家晒一晒。
△兰州的四合院,三进式的。
△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永登高跷,流传于永登苦水镇一带,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苦水高高跷跷腿的高度为3至3.3米,而国内其他高跷表演所用木跷,高0.3米至3米不等。加上表演者的身高,苦水高高跷可达4.7至5米。2006年,苦水高高跷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登高跷的3D影像,声光电影像如梦如幻。
△甘肃庆阳的手工刺绣,尤以香包著称。(徕卡16:9图)
△再近点看。(尼康D90图)
△制作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悄悄告诉你,我也有两把哦!)
△秦腔戏服。
△秦腔戏班子。
△兰州的老人都知道,这是兰州的双城门老街。后面的片片随便看看吧,尼康和徕卡哪个拍得好?
△尼康
△徕卡。下面都是徕卡拍的。
△最后借花献佛,为大家送上徒弟的朋友古道西风瘦马招待的吾穆勒牛肉面,那味道,兰州的童鞋们都知道!不用我解说了,口水下来了吧?
△这应该是二细吧?我分不清了,等我问问二丫同学去!
△再奉献一个,兰州的大众高担酿皮子,馋死了,口水一地!一波的龙年过年系列片片到此就结束了。祝看博的朋友们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