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泥人赵.泥巴感怀生活

标签:
天水伏羲庙泥人赵民间艺术一波摄影 |
分类: 【人在旅途】行走写拍 |
赵旭辉是秦州区杨家寺士子村人。家门前有一块坡地,坡地上全是红通通的泥巴,这红泥巴对于大人来说不是啥好事,人们讨厌它不能长庄稼,天一下雨全是红红的泥水,特粘脚,而小孩子却喜爱它了,用它可捏许多泥人玩耍用。
七八岁的赵旭辉看到这些泥巴就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块坡地成了他的乐园,他每天都来这里用这里的泥巴捏各种人物和动物。起初的时候捏得并不像,可是他觉得特别有意思,把童年的情趣都投入到里面,一玩就是一整天,弄得浑身都是泥巴,没少招父母亲骂,但是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第二天起床身不由已地往这里跑。
他将捏好的学生娃、主席像、老人像及各种小动物摆放在自己家的窗台上、栏椅上、墙院上让太阳晒,也供人观赏,家里成了泥雕的展览馆,让人觉得小旭辉有着潜在的艺术天赋,和不凡的造型能力。
在八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母亲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打击太大,他觉得天都快要塌了!失去母亲后,他非常悲伤,对母亲特别想念,他就想把母亲的像回忆着捏下来,可是他动手做的时候,总是捏不像,他才忽然感到,要真正捏一个“很像”的人是不容易的,他感到了自己的差距,于是就认真向大自然学习,照着活生生的人和动物捏像,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造型能力。
拜师学艺练基本功
在此之前,他都是无意识地学习雕塑的,上了初中后,他才系统地跟上王明峰老师学习绘画,从色彩、素描、速写基本功学起。王老师给他讲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必须要学好,世界上许多绘画大师和雕塑大师都有着高深的素描基础,素描能提高人的观察力,透视能力,对物体立体感认识能力。于是他就在王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素描。从画石膏像开始,到静物,再到人物写生,经过一年多的练习,他的基本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高中后,高考时他报考了美术专业,美术成绩不错,因文化课成绩不合格,高考落榜了。高考落榜后,他到天水职业中学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西安出差,游历了兵马俑、碑林、兴善寺等地,他被那里的栩栩如生的雕塑震慑了,他从来没有见到这么惟妙惟肖的雕塑,那是艺术精品的展览馆!他决定一定好好学雕塑,雕刻与之一样惟妙惟肖的人像。
回来后,他在姑父的介绍下,跟我市著名的雕塑家马纵先生学雕塑。一切从头开始,先学搭木架、扎草人,再学麦草泥雕大样、用棉花泥细雕。跟上师傅学了三年,才全面掌握了这些技术。
于1995年他告别师傅到陕西搞雕塑,他的踪迹遍布长安、西安、户县、乾县、丹凤等地,先后雕塑了二百多樽塑像。其中的艰苦是无法想像的,每到晚上躺在床上就累得无法动弹,每天吃掉的土末就不计其数;其一人在寺庙的孤单也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常常几天看不到一个人影;都是自己做饭,照顾自己,但是他热爱这种事业,不在乎什么。
没想到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工作就是十三年!
因为孩子要上学在陕西没户口,又由于他想给家乡做些什么,于是他去年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故乡天水。
用泥雕怀旧生活
他一到天水这片土地上就充满了激情,就想用自己的艺术感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不想用那种远离生活的神像来装点生活,他想用人们身边的亲眼常见的琐碎物象感染每一个人。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想法,具体从何处入手他还没有想好。有一天,他姑父给了他一本诗集,名叫《黄牛歌》,他被诗里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感动了,让他豁然开朗,有了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亲切感人的艺术形象呢?
那些在农闲时晒太阳捻毛线的老爷爷,纳鞋底的老婆婆,及那些他们身边的猫呀狗呀,给人们以闲适温暖的感觉,让人们感到生活的美好和不易。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憨厚”美和“温馨”美,令人耳目一新,他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因之他的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来他处求购泥雕作品的人很多,他的名字也被许多人所熟知。他还有许多创作设想,如想以《红楼梦》和《水浒传》的人物为原型创作出一系列塑像,等等。他还年轻,相信他的理想会实现的,也祝愿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泥塑的工具除了一双手外,这是唯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