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6日,这是一个静谧的夜晚。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在忙碌了多日之后,终于可以在今晚有一个短暂的歇息,明天一大早,便要开门迎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在这个五星级会议中心的大厅里,纪念“千乡万才”事业的奠基人,我们尊敬的温世仁先生逝世一周年。
已是凌晨三点,但我丝毫没有睡意。窗外是凛冽的寒风,房间里却是暖意融融。一年多
(黄羊川网络城乡基地在2002年4月23日破土动工,温先生[前排中]在奠基仪式上)前,我怀着好奇之心来到这里,想看看在这个贫瘠山村落脚的国际会议中心,究竟给当地的贫困百姓带来了什么;随着会议中心建筑的一点点升起,我和当地的村民们一样,看到那埋藏在心底里不敢希冀的梦想,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它不仅仅只是一座五星级的建筑,它是可以托起我们梦想的地方。
五星级的酒店已住过多次,但今晚的感受决不一样。从玻璃走廊看过去,那是明天的纪念会场。温先生的画像悬挂在会场正中,那般慈祥的微笑,那般温和的眼神。今夜,他仍然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感受着完成一项艰巨任务后的快慰,同时又背负起更加艰难的任务,在戈壁草原继续穿行。所不同的是,这只队伍正在不断地扩大,更多的理念认同者正在加入,每个人都愿分担一部分任务,行进的脚步不断加快。
晨曦刚刚掠过兴亚山头,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门前就已经聚满了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乡亲。上午8点,一队队学生进入会场。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温伯伯三鞠躬。根据他们的个头,我猜想他们有初中生,小学生,还有学前班的孩子。看着他们冻红的小脸和双手,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感动。10点左右,大批乡亲们赶到,他们是天不亮就起床,走了几十里山路才赶到这里的村民。他们中间还有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拄着拐棍,在温先生画像前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会议中心考虑到远道而来的村民们中午的吃饭问题,特地准备了一大卡车康师傅方便面准备发给村民,但终因人太多,不好一一发放,只好交给了各村负责人,由他们会后送到村民家。
12:30分,纪念会在多功能会议厅开始。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在纪念会上的讲话,充满深情。他说,巍巍五千年,海峡两岸都是中国的壮丽河山;两岸的人民骨肉相连,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大陆和台湾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家园,正像一首台湾民歌所唱“我们从前是一家人,现在也是一家人,永远都是一家人”,这是温世仁先生代表的广大台湾同胞的心声,也是黄羊川百姓代表的大陆人民的心声,是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黄羊川的百姓铭记着他,两岸同胞痛惜着他。他留给黄羊川、留给大西北、留给海峡两岸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物质成果,更是两岸同胞相互关怀、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是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早日腾飞的希望和梦想。
是啊,温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托起梦想的地方。黄羊川,眼下映入眼帘的,虽然人民还不富裕,虽然土地依旧贫瘠,但是我们看到,黄羊川牌电脑的组装厂就要在这片土地上崛起,与人民大学联办的网络大学也将要在这里奠基。还有,还有...
...
作为西部人,我们的感受尤为深切。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在激励着我们:“西部开发,十年可成”,我们要亲身参与、亲眼见到它的成功,让温世仁先生在天之灵含笑九泉。

(建成后的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外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