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重庆磁器口老街印象我记录影像富士f30600万像素旅游 |
分类: 【人在旅途】行走写拍 |
其实,四川老家在我的心里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妈妈出来以后我们就回去过一次,那是1980年。我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有半个四川人的血统。可能是妈妈老了,我也接近老了,这几年突然想四川,想那种在水边生活的样子,想那种慢生活,想动员妈妈回老家,我也可以跟着来四川。
今年春节,妈妈给了我一些四川老家嬢嬢寄来的家里自己腌制的腊肉、板鸭和香肠,在给大家做了一顿好饭,品尝了美味之余,我试着问妈妈:春节后我又要去重庆了,那里现在发展得可好了,您想不想去看看?重庆?成都?或者宜宾?妈妈好像没有什么表情,淡淡地:哦,出来时间长了,我都不习惯那里了,热,菜太辣,吃不了了。
我有些失望,如果妈妈不离开这个西北的第二故乡,我哪里也去不了。父亲不在了,我要为她养老送终,真的,以前我从来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总以为母亲还很年轻,从小,因为她的年轻,人们总说我俩像姊妹,可如今我已到知天命的年龄,母亲已是七十有余了。今年春节过后,我认认真真地想了一回。
小时候,我一直认为爸爸很伟大,妈妈很一般,因为妈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就是每天上班下班,爸爸不在的时候,也照顾不好我们,不会做饭,吃食堂,晚上不是自顾自睡觉,就是到病房去值班,不知道给我们盖被子,害得我们老感冒。现在,我突然觉得,妈妈真不容易,15岁当兵,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大西北,贡献给了医院的血库和病人,她在工作的35年间,亲手为病人配血不计其数,没有出过一次差错,要知道,配错血型是要人命的事,这种平凡的事情做了一辈子,这不是伟大是什么。
妈妈自从爸爸去世以后,48岁起就一人独居在部队干休所,虽说生活条件不错,但各中的寂寞可能我还是不能完全体会。今天到磁器口来拍照,也是想拿回去给妈妈看看,四川人的安逸、巴适,是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地方。
磁器口已经不是从前,太多的游人已经打破了那里的生活的平静。一条不长的街,不到一小时就转完了。第一遍,我随着游人走,后来又走了一遍,去了和游人相反的方向,才看到磁器口真正的样子,但也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吧。
这里是清代的翰林院遗址。
敬一丹在这里了解磁器口历史风情。
现在这里还有书画院。
画家在作画。虽然是行画,但他没有敷衍,很认真。
农家菜。
猫也很安逸。
打麻将。
在店铺门口打盹的猫。
老妈妈怀里抱得是丝棉被,是磁器口的特产。
卖鸡毛毽子的老人。现在别处已经不容易找到这种小时候的健身玩具。买了两个回去健身。
闲适的小店。
院落,没敢进去。
这孩子不知在想什么。
他们牵着手走路。
这应该真实的生活。
这个杂货店应该是当年的味道吧!
一幅市井图。
台阶深处一定更有意思。是一个比较真实的磁器口。
重庆辣子鸡,辣椒比鸡肉多,重庆人专门吃这样的辣椒下饭。米饭是用小桶装的,随便吃。
磁器口码头。
相关资料: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位于重庆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自明、清时期以来磁器口古镇名扬巴蜀大地。昔日这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那经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磁器口,以出产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渐渐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现已发现古窑遗址20余处。
前一篇:重庆.朝天门.夕阳.印象
后一篇:重庆.朝天门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