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耳朵保健鼓膜穿孔外伤意外 |
分类: 【勤晨晚午】一波随感 |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鼓膜穿孔,竟让我难受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心烦意乱,无法工作。耳朵里的疼痛引起整个头部都疼痛不已,人好像失去了平衡,眩晕,耳边像刮风,耳朵好像失去了分辨声音来源和过滤噪音的能力,平时一点点的噪音都被放大无数倍,听楼下汽车驶过,震得耳朵和头部隆隆作响,别人打手机,在我听来非常刺耳,可是正常的声音却辨不清来自哪里,还有几次,在马路上车辆擦身而过,我却没有觉察,好危险!这时想起小时候妈妈经常嘱咐的话:不要乱掏耳朵,小心鼓膜穿孔!现在领教了。
一个多月后去复查,鼓膜是愈合了,但是留下了耳鸣的疾患,每天只要一睁眼,耳边就是“丝丝”的鸣叫声,医生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给开了一些辅助改善的药品就算完事。现在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右耳听力回复了90%(自我感觉),但是那个烦人的“丝丝”声的耳鸣,可能就要伴随终生了,而且遇到潮湿环境(比如连续下雨,在饭馆吃饭喝热汤)或者感冒,耳鸣就加重了。真是烦不胜烦。
这是一次意外,也是一次教训,各位看博的朋友,提请你们注意保护耳朵,理发干洗或按摩时千万不要让洗发女用棉签掏耳朵或用手指去按摩外耳道;游泳后注意外耳道的清洁,要用酒精棉球消毒外耳道,以免引起耳朵发炎!感冒发烧时如果发现耳朵疼痛,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可能是急性中耳炎的前兆,特别是小孩子,有时感冒发烧说耳朵痛,大人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吃点药就好了,这样会耽误病情,好多小孩子就是感冒后的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引起慢性中耳炎,以后会反复发作,造成听力严重下降。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自己掏耳朵时,一定要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用塑胶棒的软棉签,在外耳道轻轻转动即可,一定不要用硬东西如火柴棒、发卡、回形针之类的东西。如果耳朵里有耳耵影响听力,一定要去医院做专业处理,切忌自己乱掏一气。如果一个人耳不聪,目不明,他的思维能力、智慧和判断力是会大打折扣的!
附:百度小百科:鼓膜介绍
http://baike.baidu.com/pic/9/11508703565255279_small.jpg 鼓膜也称耳膜,为一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将外耳道与中耳隔开。
鼓膜距外耳道口约2.5厘米一3.5厘米,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鼓膜的高度约9毫米,宽约8毫米,平均面积约90平方毫米,厚度0.1毫米。鼓膜呈椭圆形,其外形如漏斗,斜置于外耳道内,与外耳道成底45一50。致使外耳道之后上壁较前下壁为短。婴幼儿由于外耳道骨部未发育,鼓膜几乎与外耳道底壁平行,因此在检查鼓膜时较难看到。成人鼓膜的长径约9毫米,宽约8毫米,厚0.1毫米。 鼓膜虽很薄,但它的解剖结构有三层(紧张部): ①上皮层与外耳道皮肤相连续。 ②中层为放射形和环状纤毛构成,所以有一定弹性和张力。为纤维层(外侧为放射状,内侧为轮状)。鼓膜上方有一小部分,没有中间纤维层,比较薄而松弛,称松弛部,而有纤维层的部分鼓膜称为紧张部。锤骨柄附于纤维层中间。 ③内层为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延续。 鼓膜穿孔后,外层上皮层和内层粘膜层能够再生,中层无再生能力。松弛部鼓膜缺少中层。 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于鼓膜上,上于鼓膜中央,因而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很像收音机的扬声器,其中央凹陷处,称为鼓膜脐部,由脐向上稍向前达紧张部上缘处有一灰白色圆点状小突起,称锤凸,即锤骨短突顶起鼓膜部位,临床称锤骨短突。锤凸乃锤骨短突将鼓膜顶起所致。在鼓膜表面,由脐与锤凸之间有一由前上斜向后下的白色条纹,系锤骨柄移行于鼓膜内所形成,称锤纹。经纹之末端恰在鼓膜之中央部,称脐部。在脐部之前下方由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光锥乃由投射到鼓膜之光线反射所致,在鼓膜形态有改变时,光锥的形态及位置常随之而变化。 在锤凸之前及方各有一皱襞,其前者称前襞,后者称后襞。在此襞之上方,鼓膜较松弛,称松弛部,直接附着于颞骨鳞部。在其下方为紧张部,借鼓环嵌于鼓骨之鼓沟内。 为了临床记录的需要,常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即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作一与其垂直相交的直线,便可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及后下4个象限区域。 鼓膜的血液供给:为上颌动脉的耳深动脉及鼓室前动脉和耳后动脉的分支所供给,主要分布于松弛部、锤骨柄及鼓膜的周边部。浅层静脉流向外颈静脉,鼓膜内侧静脉部分流向横窦及硬脑膜静脉,部分流向咽鼓管静脉。 鼓膜的神经:鼓膜的外面后半部分由迷走神经分布,前半部来自三叉神经的耳额支。鼓膜的内侧面为舌咽神经的鼓室支支配,故耳及咽部有疼痛时常可相互影响。神经分布与血管分布相似,纤维集中分布于松弛部及锤骨柄区域,而紧张部的神经分布比较贫乏。故而在无局部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在正常的鼓膜的后部分进行切开,不会引起过度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