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呆时间】学习思考 |
上周五下午公司的员工做团队拓展训练,演讲和游戏都十分精彩。下面摘录一些这次培训的记录。
什么叫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使管理活动围绕和服务于目标中心、以分解和执行目标为手段、以圆满实现目标为宗旨的一种管理方法。
一、让目标为你导航
故事一
在西撒哈拉沙漠有个小村庄叫比塞尔,它就靠在1个1.5平方公里的绿洲边上,从那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3个昼夜。1926年一个英国科学家叫肯.莱文的发现了这个村庄,在他之前整个村里没有一个人走出过这里,为什么?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走过很多次没有成功过。莱文就觉得很奇怪,于是找了一个当地体能最强的青年人,准备了足够两个人半个月用的水和干粮,牵着两只骆驼带着他走一次,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走了10天终于见到绿洲,结果不是走出了沙漠,而是又回到了村庄。
莱文发现了,原来这里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的根本原因,是不认识北极星。于是在他离开比塞尔的时候带着和他一起走过的青年人,告诉他白天我们休息,晚上只要朝着北极星走,就一定能走出沙漠,3天后他们终于走出了沙漠。现在比塞尔每年有上万游客到这里来渡假,肯.莱文作为这里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树立在小城的中间,底座上刻着一行字:
--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故事含义:每个人无论多大的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选定目标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是在兜圈子。
有人说:一心向着目标的人世界都会给他让路,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了目标我们就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了。
案例1、关于确立目标的实验调查
某年,哈佛大学对当年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相差无几的毕业学生进行了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如下:
以后的25年里面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学校对这群人再次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D类人25年间不断的朝着目标努力,几乎全部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业界领袖,有的甚至还当上了总统。
C类人由于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而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B类人安稳的生活和工作,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
A类人由于没有目标生活在社会的下层,抱怨社会,抱怨他人,抱怨这个“不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差别:25年前的目标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案例2、集中营现象
二战期间,在纳粹统治的威斯康辛集中营,囚犯们因遭受各种残酷的折磨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支撑他们的唯一希望就是“活着”。活着就意味着有一天他们还能走出集中营。但是,当他们听到二战胜利的消息,知道第二天就能走出集中营的时候,头天晚上竟有20%多的人因极度兴奋和极度虚弱而死去。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以往支撑他们的目标是“活着”,当他们得知因胜利他们可以继续活下去的时候,目标失去了,人也就松懈了,身体的各个器官因产生衰竭而死去。
故事含义:人活着就一定要有目标,如果失去了目标就无疑等于进了“集中营”。没有目标就等于“死去。
案例3、篮球筐现象
如果我们设置一个篮球筐,1米高的距离谁都可以将篮球投进去,目标实现得太容易;20米高的距离谁都投不进,目标制定得不合理。
故事含义:合理化的目标是成功所必备的条件分解你的目标。
目标分解图:正三角形:最高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近期目标。
提示:阶段性成功的积累就是最后的成功,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动力,形成伟大的人物。
故事二、迈克尔想当音乐人的故事
迈克尔有一天与女朋友凡内瑞聊天。迈克尔说,他已经厌恶了在美国太空总署看起来人人羡慕的工作,而是想在五年以后当一个全国著名的音乐人,能和现在这些他所仰慕的音乐大师们平起平坐。凡内瑞说,如果你真的打算放弃你现在在他人眼里看起来非常优越的工作条件而去当一名音乐人,那我帮你做个5年计划,于是,凡内瑞画了下面这张图。
目标分解图:倒三角形:近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最高目标。
我们年轻人经常会产生目标模糊的情况,所以,我们要采取“目标倒推法”,如同上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