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外贸进出口感悟随笔旅行笔记 |
分类: 【人在旅途】行走写拍 |
飞机准时在首都机场降落了,国际厅出关通道的门前围满了人。有的人举着牌子,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往里看,期待着早点发现自己要迎接的人。
已经先后出来三拨人了,还是没有找到我要接的莱威先生。就在我焦急不安时,他终于从边检站那边走了过来,可能是行李出了什么差错。这时,距离飞机降落已过了一个半小时。
互相道过早安后,我告诉他已买到了去呼和浩特的机票,晚上九点起飞。余下的十来个小时应该怎样打发?他有些焦急地说:“能不能先找个地方做祷告?时间快到了。”我说:“那就先去我住的旅馆吧。”
我们打车来到华都饭店。这是一家很老的饭店,但大堂里还挂着三星级的标志。房价也不便宜,为了两个小时的祷告,我们花了480元租了一间房。
莱威是犹太人。和大多数地毯商一样,他出生在伊朗,而后在意大利定居下来,开始家族式的经商生涯。他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记得去年第一次见到他在长城饭店做祷告,看到他全身披挂上阵,心里直想发笑可又不敢。这次再见到这种阵势,便觉得很自然了。
他从皮箱里拿出经书恭恭敬敬地摆在桌上,又掏出一块真丝披肩披在背上,戴上高帽子,额前架着两个方镜,像照妖镜一般;手臂上缠绕着一指宽的羊皮带子,然后开始诵经。他的行李箱里有三种不同版本的经书,厚的如砖头,做祷告时摆在桌上,32开本的口袋书是平时随手拿出来看的,还有一张小卡片是在飞机起落时捏在手里默诵用的。
莱威有着一副诚实的面孔和一双善良的眼睛。他做生意基本上不讨价还价。面对那双纯洁得如同婴儿般清澈的眼睛,不由得加倍认真地为他做好每一笔订单。而他对我也是百分之百地信任,更使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除此之外,还有做人的品行、道德观念上的惊人一致,和他交往时往往错把他当成兄长,暂且忘记了我们是远隔万里、有着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东方人和西方人。
莱威家族是非常守信誉的地毯商。莱威的哥哥——老莱威,是我八八年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结识的第一个客户,也是我做地毯生意的启蒙老师。那次我带去了十几条非常漂亮的仿古地毯样品,被老莱威一眼看中了。我那时英语口语太差,外贸常用语是临时抱佛脚在班车上背出来的,第一次和客户谈判,超出我背的句子就不知所以然,老莱威的意大利式英语就更听不懂了,急得我结结巴巴。老莱威非常耐心,让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指着地毯一句一句地教我专用词语,直到我明白他的意思为止。签完合同临走时,他对我说:“As you know, you must learn about English very hard . Speaking fluent English next
Guangzhou Fair . Don't
forget".从此,我和莱威家族的生意便一发不可收,一直保持了十多年。老莱威于1992年8月因患心脏病去世了,他的三弟接替了他的工作,负责在亚洲地区买货,这便是现在的莱威·约瑟夫。
晚上九点二十分,我们登上了北京——呼和浩特的飞机。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是400公里,飞行时间不到一个小时。虽然机型是波音737,可莱威总是不放心。他说想象中的呼市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地方,去那里总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感觉。他从上飞机开始就不停地祷告,即使这样,飞机着陆时着实下了人一大跳,感觉在离地面还有五、六米时,飞机就猛然蹾地,接着反弹起来,又一下子着地。这下更证实了莱威的担心,他说要不是为了生意,他是无论如何不会来的。
呼市唯一一家三星级宾馆----昭君大酒店的前台,挤满了前来住宿的人。记得1990年第一次来呼市,看昭君酒店仿佛是草原上空的星星,那样熠熠生辉而又可望不可及。而今天,周围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她便不再有昔日的辉煌了。这里的房间设施已经很陈旧,而且没有可口的饭菜。那间所谓的西餐厅,冷冷落落,到处都弥漫着油烟;后来经同行们介绍,我们便每餐到内蒙古饭店去吃。莱威很认真,从北京出发时就说好了一路食宿由他负担,他便不让我花一分钱。为了适应我的口味,他陪我吃了两次中餐,他不吃,就坐在桌子对面喝茶,看着我吃,而后他去吃西餐,我喝茶看着他吃。对比下来,吃中餐真是太奢侈了,一个人要一盘菜太单调,要两盘又吃不了,我每餐尽量节约,只要青菜和豆腐,可内蒙古的餐盘是那么大,每餐还是剩菜,我真是不好意思,于是等返回北京时,我再也没有吃中餐,而是找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吃西餐的特点菜——日式西餐或东南亚西餐,例如海鲜通心汤面或咖喱炒饭什么的。
每日说英语,口语便渐渐流利起来,可以聊点家常事。莱威告诉我,他在北京花费一整天时间调整航班路线,就是为了专程去泰国给他的小女儿买衣服。小女儿喜欢穿美国一家牌子的服装,在意大利买特别贵,而泰国有一家与美国合资的工厂,价格很合算,于是他准备买够一年穿的服装带回去。他掏出小女儿的照片,一个只有两岁半的黑头发、黑眼睛的可爱女孩儿,是他四十五岁时生的。他说两个儿子都长大了,妻子在家感到寂寞,妻子也有四十多了,于是他说试着生一个吧,给妻子做伴,没想到还很顺利。他说“试着”用了“try to”,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用这个词特别幽默,多年后我依然可以清晰地回忆起莱威说话时那种谦恭的神态,心中升起一丝丝感动。
莱威告诉我,欧洲的女人一结婚便不工作,全部依靠丈夫提供生活来源。朋友之间还好互相攀比,谁穿了一套高档服装,谁又添了一件名贵首饰。于是工作的男人们便很辛苦,如牛负重般地来满足太太们的要求。他问我,中国的妇女是不是这样?我回答说中国妇女大都有工作,相对独立些,像首饰一类的奢侈品一般是新婚时添置,以后要买就要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了,通常是夫妻两人商量着来的。他点头称是。又问家里的饮食是如何安排的,我说通常是几天买一次肉,几周买一次水果等。他感叹说欧洲人太浪费了,每天要吃鸡蛋、水果、喝很多饮料,为得是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每周去超市采购一大堆食品回来,到周末不管新鲜与否一概倒掉了事。说回去要讲给他妻子听,应该向中国人学习节俭才是。
接下去的几天,我们的谈话总也离不了宗教的话题。犹太民族是一个承受了巨大历史磨难的民族,也是一个极富有艺术性的、以聚敛天下财富为之本能的民族。虽历经劫难,却仍然生机勃勃、顽强坚韧地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他们在哪里,都依照同一的教规和信念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一股犹太人的力量,这不能不让人敬佩。听莱威讲犹太教的教义,看他每天严谨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我真觉得宗教的那种震慑与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是并行不悖的。
莱威的中国之行就要结束了,在上海虹桥的扬子江饭店门口,我向他说再见并希望他明年能再来上海参加交易会。他说一定会的。我知道,已经开始的季节仍然会像往年一样继续下去,我们将各自在东半球和西半球的时差中生活,而我永远比他早七个小时迎接太阳的升起。
已经先后出来三拨人了,还是没有找到我要接的莱威先生。就在我焦急不安时,他终于从边检站那边走了过来,可能是行李出了什么差错。这时,距离飞机降落已过了一个半小时。
互相道过早安后,我告诉他已买到了去呼和浩特的机票,晚上九点起飞。余下的十来个小时应该怎样打发?他有些焦急地说:“能不能先找个地方做祷告?时间快到了。”我说:“那就先去我住的旅馆吧。”
我们打车来到华都饭店。这是一家很老的饭店,但大堂里还挂着三星级的标志。房价也不便宜,为了两个小时的祷告,我们花了480元租了一间房。
莱威是犹太人。和大多数地毯商一样,他出生在伊朗,而后在意大利定居下来,开始家族式的经商生涯。他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记得去年第一次见到他在长城饭店做祷告,看到他全身披挂上阵,心里直想发笑可又不敢。这次再见到这种阵势,便觉得很自然了。
他从皮箱里拿出经书恭恭敬敬地摆在桌上,又掏出一块真丝披肩披在背上,戴上高帽子,额前架着两个方镜,像照妖镜一般;手臂上缠绕着一指宽的羊皮带子,然后开始诵经。他的行李箱里有三种不同版本的经书,厚的如砖头,做祷告时摆在桌上,32开本的口袋书是平时随手拿出来看的,还有一张小卡片是在飞机起落时捏在手里默诵用的。
莱威有着一副诚实的面孔和一双善良的眼睛。他做生意基本上不讨价还价。面对那双纯洁得如同婴儿般清澈的眼睛,不由得加倍认真地为他做好每一笔订单。而他对我也是百分之百地信任,更使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除此之外,还有做人的品行、道德观念上的惊人一致,和他交往时往往错把他当成兄长,暂且忘记了我们是远隔万里、有着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东方人和西方人。
莱威家族是非常守信誉的地毯商。莱威的哥哥——老莱威,是我八八年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结识的第一个客户,也是我做地毯生意的启蒙老师。那次我带去了十几条非常漂亮的仿古地毯样品,被老莱威一眼看中了。我那时英语口语太差,外贸常用语是临时抱佛脚在班车上背出来的,第一次和客户谈判,超出我背的句子就不知所以然,老莱威的意大利式英语就更听不懂了,急得我结结巴巴。老莱威非常耐心,让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指着地毯一句一句地教我专用词语,直到我明白他的意思为止。签完合同临走时,他对我说:“As you know, you must learn about English very hard . Speaking
晚上九点二十分,我们登上了北京——呼和浩特的飞机。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是400公里,飞行时间不到一个小时。虽然机型是波音737,可莱威总是不放心。他说想象中的呼市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地方,去那里总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感觉。他从上飞机开始就不停地祷告,即使这样,飞机着陆时着实下了人一大跳,感觉在离地面还有五、六米时,飞机就猛然蹾地,接着反弹起来,又一下子着地。这下更证实了莱威的担心,他说要不是为了生意,他是无论如何不会来的。
呼市唯一一家三星级宾馆----昭君大酒店的前台,挤满了前来住宿的人。记得1990年第一次来呼市,看昭君酒店仿佛是草原上空的星星,那样熠熠生辉而又可望不可及。而今天,周围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她便不再有昔日的辉煌了。这里的房间设施已经很陈旧,而且没有可口的饭菜。那间所谓的西餐厅,冷冷落落,到处都弥漫着油烟;后来经同行们介绍,我们便每餐到内蒙古饭店去吃。莱威很认真,从北京出发时就说好了一路食宿由他负担,他便不让我花一分钱。为了适应我的口味,他陪我吃了两次中餐,他不吃,就坐在桌子对面喝茶,看着我吃,而后他去吃西餐,我喝茶看着他吃。对比下来,吃中餐真是太奢侈了,一个人要一盘菜太单调,要两盘又吃不了,我每餐尽量节约,只要青菜和豆腐,可内蒙古的餐盘是那么大,每餐还是剩菜,我真是不好意思,于是等返回北京时,我再也没有吃中餐,而是找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吃西餐的特点菜——日式西餐或东南亚西餐,例如海鲜通心汤面或咖喱炒饭什么的。
每日说英语,口语便渐渐流利起来,可以聊点家常事。莱威告诉我,他在北京花费一整天时间调整航班路线,就是为了专程去泰国给他的小女儿买衣服。小女儿喜欢穿美国一家牌子的服装,在意大利买特别贵,而泰国有一家与美国合资的工厂,价格很合算,于是他准备买够一年穿的服装带回去。他掏出小女儿的照片,一个只有两岁半的黑头发、黑眼睛的可爱女孩儿,是他四十五岁时生的。他说两个儿子都长大了,妻子在家感到寂寞,妻子也有四十多了,于是他说试着生一个吧,给妻子做伴,没想到还很顺利。他说“试着”用了“try to”,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用这个词特别幽默,多年后我依然可以清晰地回忆起莱威说话时那种谦恭的神态,心中升起一丝丝感动。
莱威告诉我,欧洲的女人一结婚便不工作,全部依靠丈夫提供生活来源。朋友之间还好互相攀比,谁穿了一套高档服装,谁又添了一件名贵首饰。于是工作的男人们便很辛苦,如牛负重般地来满足太太们的要求。他问我,中国的妇女是不是这样?我回答说中国妇女大都有工作,相对独立些,像首饰一类的奢侈品一般是新婚时添置,以后要买就要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了,通常是夫妻两人商量着来的。他点头称是。又问家里的饮食是如何安排的,我说通常是几天买一次肉,几周买一次水果等。他感叹说欧洲人太浪费了,每天要吃鸡蛋、水果、喝很多饮料,为得是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每周去超市采购一大堆食品回来,到周末不管新鲜与否一概倒掉了事。说回去要讲给他妻子听,应该向中国人学习节俭才是。
接下去的几天,我们的谈话总也离不了宗教的话题。犹太民族是一个承受了巨大历史磨难的民族,也是一个极富有艺术性的、以聚敛天下财富为之本能的民族。虽历经劫难,却仍然生机勃勃、顽强坚韧地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他们在哪里,都依照同一的教规和信念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一股犹太人的力量,这不能不让人敬佩。听莱威讲犹太教的教义,看他每天严谨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我真觉得宗教的那种震慑与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是并行不悖的。
莱威的中国之行就要结束了,在上海虹桥的扬子江饭店门口,我向他说再见并希望他明年能再来上海参加交易会。他说一定会的。我知道,已经开始的季节仍然会像往年一样继续下去,我们将各自在东半球和西半球的时差中生活,而我永远比他早七个小时迎接太阳的升起。
前一篇:戴深度近视眼镜的赛里姆先生
后一篇:一个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