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在一年前就准备编辑一本30年之后的特别刊物。现在,这期《2048我们跟未来有个约会》正式出版了!陈楸帆、宝树、韩松、王晋康、蛇从革、万象丰年、荆洚晓、妖果、暗号、苏伐、佘慧敏、神原茜等都在该期出现。
看着这将发生在34年之后的事情提前出现,我和刊物的策划编者们都捏着一把汗。拿着已经正式发行的未来期刊,各种编辑策划中的种种思念和痛苦再度浮现。34年之后的人将会为我们这个特别合刊点赞吗?他们将怎样评价当代人的智慧、敏感、人道主义和预测能力?
下面是我的编后感言。

1.未来是人类的归宿。但人类常常忘记他们有一个最终的归宿。
2.在中国古代,流行较广的未来故事是杞人忧天。怕天塌下来的人,被当成精神病人或者抑郁症患者或者是没事找事的人。
即便到今天,如果你谈到天塌,怕也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但是,天不会塌吗?
1908年和2013年两次降落在俄罗斯大地上的火流星,造成天崩地裂的震撼和巨大的爆炸,会给这些人一些小小的警告。
杞人的忧,是有道理的。
命运的敲门声会随时响起。那些挖地洞、找机会移民、寻找着花钱离开地球飞向外太空方法的人,都不是精神病人。他们是正常的、期待改变归宿的人。
你,我,早晚会加入他们的行列!

3.近代科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让人类有机会获得所有各种天塌过程的信息。在今天全世界都建立起了太空预警系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足以获取演化的最终时刻。后者是一个漫长但终将到来的毁灭。地球将被卷入太阳拓展着的火焰之中。人类在劫难逃。只是,这个时刻的到来还有许多许多年。我们的后代还有准备的时间。
当然,这前提是,我们一直对未来保持着警惕。
4.警惕未来不单单是怕天塌。地陷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我指的不是天坑。那种地陷只是大自然的雕虫小技。
地陷还包括所有发生在生物圈中的导致毁灭的因素的作用。
人类改进了控制健康的方法,制造了许多可以延缓自身生命、把自己从其他生物所必然发生的天然过程中抽离出来。对食品的开发、抗生素和维生素、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以及为了控制环境而进行的对环境的强大治理。灭菌技术、捕兽器、拖网渔船、捕鲸船。
所有这些给人希望,以为能彻底改变生死进程。
但所有这些也改变了宇宙的进程,至少,把原先缓慢的过程加快了速度。周边生物的灭绝,或者,一些生物的本能反抗,给人类的美好的未来带去强大的对抗性。
谁不是想永生的物种?
较量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许下一轮,剿灭的不是天花病毒,而是人类你自己!
对环境的大面积污染,水中重金属超标,全球海洋的污染,人口导致的食品不足,环球气候变化,所有这些,都给归宿全新的解读。
只是,我们常常以为能重写一本书的前半部分,而没有注意当前半部分改写之后,结尾也要改写。
在每一个时刻,要想到我们是自身生存故事的最伟大的作家。我们用自己的努力改写命运。
5.听说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有个小小的民间论坛,多年来一直以天地人我为主题讨论所有可能与不可能的事情。我觉得他们关注的四个因素真的很有趣。在天地的归宿之外,人也是必须考虑的。已经过去的核战争阴影仍然笼罩着地球。美国和俄国所有贮存着的原子武器,仍然能够销毁地球许多次。而人际沟通技术即便在互联网的时代,也仍旧显得陈旧和简陋。向同宿舍的朋友水箱中放置毒药的事情还在发生着。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也仍然每天扣响着新闻主页的强音键。
即便是人对技术开发的选择,也关系着自身的未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没有过去多久,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再起。每一次人们都在信誓旦旦地告知说,他们已经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他们的新设计将万无一失。遗憾的是,每一次新的事故,都是在人们无法想象的侧面、以无法想象的方式出现的。面对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可能性,我们稚嫩的大脑所能做的设计,还显得那么稚气。
人和我的关系,还牵涉到群体内部古老而难于解决的矛盾性。资源的不足和智力的差异导致人类是一个群居的、且需要引领的动物。但是,权力应该怎样赋予?赋予给谁?怎样的方式才是更好的、通向未来的领导力增进模式?所有这些都还没有完美或有效的定论。
不,别说是定论,连最初步的轮廓也都还没有。

6.我们人类仍然处于年轻的时期。但是,我们的环境正在苍老。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正在苍老。这一点,通过考察我们的教育,就能很好地显现出来。
今天的教育远远不能赶上人类所需要的、应对外部和内部变化、延缓归宿或寻找更好归宿到来的需求。衰败的、过时的、没有被检验过的、被种种人类天性中偏狭的英雄主义驱动而忽悠着广泛注意力的教材,还在广泛的流行。已经过时的低效率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还在占据着人类大量的童年和青少年时间。短期的经济就业婚姻家庭的需求,还在把人们从本来应该具有的遥远的观测台上迅速地扯下。生命还在被这些无聊的所谓考试考证考级背诵做题占据着。
跟教育类似的是社会组织和婚姻组织形式。今天的社会组织虽然在各地大不相同,但总体看都是现代社会的余留物,即便是被标榜着所谓的后现代生存,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的某种语言创新。没有对这些形式的彻底改变,人类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遥远或近期归宿。
7.20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大规模的冷战时代之后,人类似乎突然感到了一种轻松。在苏联解体之后,弗朗西斯·福山用他的《历史的终结》给这种轻松做注。
福山是决定论历史观的最后持有者吗?
在我看来,他只是另一个嘲弄杞人的人中的一个而已。时代似乎在改变,但人心没有改变。于是,所谓的人类伟大的社会自然历史人文科技成就,都停留在一种笼罩着新的幻觉中的旧之中。地缘政治学、强国竞争、GDP、甚至包括绿色经济新能源经济第几次工业革命,真正改变的东西有多少?
真正想改变的人有多少?
问问你我,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想改变吗?
我们准备好要改变吗?

8.如果我们准备好改变,今天就应该进入一个销毁期。象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日暮》所写的那个星球上发生的,我们要燃起大火,烧掉所有讴歌过去伟大的文学作品、烧掉所有政治文化历史科技的里程碑。这不是对历史的蔑视。我们都是被历史养大的人,我们的心中装满了历史的美酒,这就够了。这些历史的精神,将在我们的未来行动中闪光。我们现在要烧掉的,是那些形式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放射着凄惨的、午夜凶铃式的毁灭人类未来的凶光。
我们将通过今天的黑暗午夜,我们要寻找全新的、通向改变归宿之未来的神秘之光。
9.我说的这种光,是面对未来的,想象的光,是创造的光。
今天,这种光线还相当微弱。
究其原因,是大家都没有把未来当成一个重要的思考目标。更缺乏为这个目标思考所需要的方法学和工具。
为了编辑一本100年之后的《课堂内外》杂志,我们这些策划人反复讨论了多次。最后我们还是把自己的想象力放在了30年之后。我们的假设是,如果说10年是一个当前普通的人所能观察到的极限年代,那么对科幻作家、对未来工作者、对更多有着未来观感的人,30年的视野不应该是一种障碍吧?就像我们自己只能跳到1米多的高度,而运动员能跳到2米多高,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假设吧?好,那我们去组织一本假想的30年之后的《课堂内外》杂志吧。我们设想,当你翻开这本书,立刻被那种未来的气息所感动,立刻能能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那样的年代,立刻能看到那样时代中激动人心或让人丧气的社会背景,科技发展、以及有意义的差异性文本表达吧?
但是,我们错了。
我们是该为自己的假设而责备自己,还是为自己的工作不当来责问自己?
我觉得两个原因都是存在的。
首先,我们没有给作者真正描述出我们的愿景,这导致了作者撰稿过程中过分的占据现在的位置对未来的缩手缩脚。其次,我们也确实感到,即便是当前我们这个世界最前卫的运动员,对自身的投向远方的目光仍然没有一种熟练的调节方式。不但是我们自己,阅读一下近年来的多数科幻小说、多数科普刊物、多数人文读本,那种未来缺乏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我这里所说的未来缺乏,是一种能够清晰感受到的、具有内心感动和创意真实性的未来的缺乏。这种感动和真实性是阅读中真正能够打动读者且让他们思考明天的东西。

10.我们需要光。
光是带有智慧和创造力的。
或者,带有智慧和创造力的才是我们所说的光。
11.我们不需要外推法。这个再简单不过了。
我们也不需要你按照历史的情况告知我什么会在未来重演。这个是我们熟知的技能。
我们需要全新的、能够面对未来的光。
这些光能让我们的未来刊物看起来确实发生在未来。
这些光是锋利异常的。它们能创造性地在准确的位置上割断历史。
这些光还是亲和力巨强的。它们能建构性地喷涌出惊人的智慧,在荒漠的思想平地上一块砖一块砖地搭建起应对明日的一次次毁灭浪潮的的巨塔。
如果我们的这次失败的尝试能让大家感受到孕育这种未来之光的紧迫性,那我们的这本小小的未来专号就没有白做。
12.在有光的日子,你能看到牛羊成群出现在山坡上。
茶树正在开花。
荒原上,有红色的、和善感人的、即将壮丽且走向伟大明天的太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