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科幻小说”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科幻文学在90年代出现了重大变化,脱离了旧文类,形成了所谓的“新科幻”,而这种科幻的特点是注重人文和注重社会。我个人认为,这一观点缺乏历史性的观察证据。如前所述,中国科幻的社会化早在1978年童恩正革命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和关注人文的口号也是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喊出。今天如果说科幻文学在这几个侧面出现了深刻的变化,那恰恰应该归结为80年代一群人的努力。

在我看来,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的重大发展,是在一定程度上认真研究了西方科幻的主要构造,在保持社会化的同时,恢复了科学创新在作品中地位而造成的。恰恰是重新认识到科学和未来在科幻中的核心地位,才使中国科幻统一到西方主流科幻作品的创作轨道,而也恰恰是这一行动,获得了更多中国读者的热诚欢迎。以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为例,虽然这其中不乏人文思索和道德思索,但大量的物理学、天文学、电子学、材料学、生态学、社会学的讨论,构成了作品中具有时代价值的独特景观。许多读者在谈及这个作品的感人力量时,都会提到这些与科技相关的思考给他们的挑战与冲击。

如果说当前科幻文学已经走入一种新科幻的时代,那么我更希望定义这种新科幻为“大数据科幻”。我觉得无论是当代顶级作家刘慈欣还是韩松的小说,都是复杂、多体系、多线索、饱含原始资料的大数据内容的多元组合。这些作品通常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许多侧面,给读者大量自我探索和意义解读的可能性。阅读这样的作品,读者必须掌握一种在繁多信息线索中拣选和提炼规律的能力。大数据科幻不是象《超人》或《星球大战》那样简单的娱乐科幻,相反,它是要求你要参与一起进行分析甚至运算的科幻。在这种科幻中你可以发现宇宙诞生的诸多线索,可以发现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我们文化中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和走向,更可以发现作品中众多主人公气质性格心理行为的变化。大数据科幻给读者厚重的阅读和思考空间,更给读者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的空间。这些年在网络和现实中,本人参加过多次讨论刘慈欣小说《三体》或韩松小说《地铁》《红色海洋》的活动,据说这样的活动在网络论坛和小组中更是日日出现。大数据科幻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和生存方式,这可能是新科幻最重要的特点。
选自吴岩《始于1902:中国科幻考》,载《艺术界》2013.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