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那些新锐作家们(曹宁)

分类: 生活在神秘的世界里 |
北师大的那些新锐作家们
■本报通讯员 曹宁
史杰鹏以史存思,悲悯深沉;梁振华以文载道,浪漫唯美;吴岩以科为纲,天马行空。三位年轻作家成长于北京师范大学这块学术的沃土,潜心钻研学问之余,以创作延伸学术研究的快乐,将北师大师道仁心、励教勤学的精神灌注于作品之中,将自己的热血理想、学养才识展现于世人面前。
在学术研究与潜心创作之间游走
史杰鹏的主业是古文字学,博士的方向是训诂学。北师大文史方面的深厚底蕴给予他创作的丰厚学养与赅博眼识。这个听上去很枯燥的专业让他乐在其中之余,也催生了他创作的灵感——第一部长篇小说《亭长小武》的第一章就借鉴了张家山出土的汉简所记录的真实案例。
梁振华在现当代文学、文化史、文学史、社会史等领域均有涉猎。通过研究影视文学,关注大众文化传播的方式,他深信现代媒体的介入对于文化成果的传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他也一直试图在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寻求一种良性的互动。研究和实践贯通起来,有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也有了一系列文学影视作品。
吴岩1991年创办了北师大科幻课程。 2003年,该课程升级为文学院硕士方向。他开设了“科幻文学理论”、“中西科幻比较研究”、“中外科幻名著精读”3门课程。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经验凝结成一本本教科书。他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当今活跃在一线的新锐作家。
3位年轻教师在学术研究与潜心创作之间游走。课堂之上,他们传承的是“盛德励耘、上善乐育”这一北师大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指尖笔下,他们展现的是无限创作灵感衍生出的斑斓世界。
用学术根本滋养生花妙笔
史杰鹏的根是历史。扎实的古文字基础,严谨的创作态度,对细节的力求真实,使他的小说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以至于有人说,看史杰鹏的历史小说,就好像重新读了一遍《汉书》。他虽然谦虚说不敢当此誉,但他书中描写的人物饭量、菜的品种确实都来自于汉简的记载,人名则多直接搬用汉代《急就篇》里的人名。一些自己拟的公文诏书尽量使用当时的词句,行文也颇有《汉书》典雅含蓄的韵味。
同史杰鹏一样,梁振华也爱写小说。但是多年影视文学的研究让他充分认识到表现形式对于展现主题的重要性,也让他认识到在当今时代,电视剧对社会和公众产生的巨大影响。相对于比较封闭的小说创作,他将更多的热情投注到电视剧的创作中,用这种开放性的创作方式,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与情怀与观众的互动。
梁振华善于驾驭大题材,《伟大的历程》、《大三峡》等作品让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与他的创作生命碰撞出火花;梁振华善于讲故事,前段时间热播的《密战》高潮迭起、危机四伏,充分展示了他戏剧创作的功力。
1978年开始发表科幻作品的吴岩,除创作之外,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科幻研究者。《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抽屉里的青春》、《出埃及记》、《沧桑》……高质量的作品、众多的奖项并没有让吴岩满足。多年的科幻耕耘让吴岩深谙科幻创作的甘苦,也使他立志为中国培养更多有才华的科幻作家。
吴岩描述科幻文学创作的关键词是“边缘”。他对科幻文学的定义是“科学时代边缘人的呐喊”,他的学术著作——《科幻文学论纲》的序言题目就叫做《直面边缘》。“原创力量不足、教材缺乏、中国学生阅读国外论文原著能力欠缺都制约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所以科幻文学学科发展也在“边缘地带”徘徊。
以师大精神书写济世情怀
对于北师大人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是镌刻在骨子里的。北师大新锐作家们的作品中,恒久不变且感人至深的是情怀!
1908年~1927年,风雨飘摇的20年,也是梁振华心中最有魅力的20年。他笔下的4个年轻人怀揣理想,在时代的浪潮下,因为各自性格、契机和人生际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就是他创作的大型传奇史诗连续剧《新青年》。
在他心中,自强不息、永不妥协、穷尽一生之热情与理想探索民族和国家之未来的美好精神,就是新青年的精神。他也希望当代青年能够通过剧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感人肺腑的爱情,体会到一种永不止息的理想和动力,在这个容易迷失的年代,真正思考青年人应如何担当天下之兴亡。
史杰鹏是悲天悯人的。理性的学术研究为他提供了很多创作的素材和土壤。他阅读了很多汉简,注意到汉代正史中罕见记载的下层小吏的生存状态。他们大多命运悲惨,却为历史所忽略。史杰鹏要将这些历史用他的方式表达出来,将真实的汉代历史社会风俗,融合到虚构的人物命运中。
于是,有了《亭长小武》、《赌徒陈汤》、《婴齐传》。西汉初年的诡谲风云中,3个起于寒微的小人物,吸引着千年后的读者一起经历大时代下的民生疾苦,体验这离人征夫的生离死别,咀嚼这刻骨铭心的生死情爱。一幅汉代的政治、历史、经济、对外关系的宏大画卷,在史杰鹏激情四射的笔下缓缓展开,古朴明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吴岩爱科学。他少年时被一本苏联科幻书籍深深吸引,书中描绘的美好未来和希望仿佛迷茫时代的星火,照亮了未知的前路,让他走上了科幻创作的道路。他要将这星火燃成火炬,点亮更多人的生活。因为他坚信,作为伟大宇宙的一部分,科幻与无处不在的真善美交织在一起。这一切必将由一批热爱科学、痴迷于沉思和幻想、关注人类未来的作者来传递。
“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科幻很多是大学生在写。大学是科幻作家的摇篮,读者也聚集在大学校园,作家和读者之间没有距离,可以获得更好的交流,所以振兴科幻应该花更多力气在大学里。”吴岩对校园作家振兴科幻寄予厚望。
《中国科学报》 (2013-02-07 第6版 动态)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2/269465.shtm?id=26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