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海沉船》及其背后的故事

标签:
克拉克月海沉船杂谈 |
分类: 科幻文学 |
《月海沉船》及其背后的故事
吴岩
中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中,少有没有受过英国作家克拉克影响的人。从新生代作家星河、杨平、韩松到之后的刘慈欣甚至更新代的江波,克拉克总是站在他们作品背后的一堵巨大的墙。60和70后这代科幻迷中,许多人至今仍然能记得克拉克小说《2001:太空探险》的广州科技版,这个版本有谭允基翻译,其中的译文刚硬而有节制,充分传递了克拉克那种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个跟这些作者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科幻读者,我自然也对克拉克特别崇拜。在得知他久居斯里兰卡之后,我还斗胆写了一封信给他求教。不想还真收到了他的回信。回信中说,我写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封科幻信。在此之前,邮电部上海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林品祥曾经联系过他,谈到他所设计的卫星通讯。他希望我们两个不同类型的粉丝能找个时间见面。我还真跟林先生取得了联系并见过两次面,林先生给了我他撰写克拉克科技成就的文章,我还把它用在科幻教学的参考资料中了。
谈到克拉克的科幻创作,除了刚刚说的《2001:太空探险》,人们不会忘记的还有《城市和星星》、《童年的终结》、《与拉玛相会》和《天堂的喷泉》。克拉克一生的科幻著述其实远远超过这些。但由于国内条件的限制,上述作品进入中国的速度特别缓慢。我记得80年代我上大学之后,有次跑到国家图书馆去看港台阅览室,发现了一本讲月球的故事,是《地球光》还是《月球尘》我记不清了,看了几段,对作者所展示的那个没有大气、任何景物都显得超现实的月球,充满了吸引力。
十分可惜的是,港台阅览室的书无法外借,每次只能读那么几个小时,我读书速度也慢,看了几次仍然没看完。后来,事情一多,就没再读下去。但有关月球的迷人故事,和它上面那些万年不动的尘土,此后一直吸引着我。直到我得到四川科技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小说《月海沉船》,这些20多年前的往事才再度浮现到我的脑海,这也是我立刻一口气读完这本写于1961年的科幻小说的原因。
《月海沉船》的原名是《月尘沉降》,小说给出了一个十分奇特的未来旅游项目:在月海中乘船旅行。众所周知月球根本就没有水,怎么能行船?克拉克的回答是,可以在尘土中航行。由于月球表面的浮尘是亿万年微细颗粒的累计,所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具有流体性质的尘土层,只要设计能在这样尘土层翻动的桨叶,船就能行走起来。小说就以这种独特的月球行船旅游为基本技术系留点,发展起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一群来自地球和月球上的度假旅游者,乘坐的游船突然遭遇了月球尘土上巨大的月洞,象地球上流沙陷阱一下,把整个月球船淹没。船越陷越深,跟外界的联络逐渐失去,而内部温度的升高、氧气的不足,严重危及船员和观光者的性命。为了拯救月海沉船上的乘客,月球乃至地球上的人都紧急动员起来,最终,人们定位了失去控制的月海底部的船只,并进行了特殊抢救,而船只上的人在经历了这样的紧张和生死考验之后,终于脱险回到月球表面。
《月海沉船》不是克拉克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但却体现了克拉克小说中最为重要的特点。首先,它的科学构思独特而超越现实。月球尘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在目睹阿波罗登月的电视片中都已经看到过。但想到在这样的尘土中航行,且尘土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灾难性的流沙洞,则是克拉克惊人的想象力。恰恰是这种独特的科学构思,导致了小说创造了独特的典型科幻环境,且孕育了其中的典型科幻人物的性格。当面对自然所造成的灾难的时候,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展示出过去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多年以来,国内作家总是对克拉克的价值观、宇宙观津津乐道,其实,克拉克对人性的探索,是他的科幻创作的重要尝试。
其次,小说对宇宙环境的描写,几乎展示了后期太空科幻小说的特征。《月海沉船》写于1961年,而他的名作《2001:太空探险》和《与拉玛相会》写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因此,从《月海沉船》中观察作家的宇宙描写的真实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阶段性作用。此外,故事中为了拯救月球沉船所采用的步骤,跟当前我们抢救矿难事故的方法非常相似,也许,所有这些,都展示了克拉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侧面。
第三,科幻小说通常总是被当成通俗小说,其原因是故事永远是一条道走到黑,没有故事结构和叙事结构方面的创新。但《月海沉船》通过月海之下和月球、地球的三线结构,将整个抢救过程撰写得脱离了平面,进入一种立体构成。虽然这种立体构成还显得有些稚嫩,但能看出作者在结构创新方面的探索勇气。
讲起《月海沉船》,还可以谈更多的故事。在写出早期的《童年的终结》、《城市和星星》等作品之后,克拉克已经成为较有影响的作家,但专业创作的道路充满艰难,虽然他写出了象《深海牧场》、《天空的另一面》等作品,但影响力在下降,一些新作的计划不被出版社看好。此时,克拉克的经济也陷入窘境。但对于一个充满创造欲望的作家来讲,出版或生活条件降低都不是最重要的。1960年9-11月,克拉克投入不间断的工作,在没有合同、没有任何出版社对故事表示认可的情况下,一口气写完了《月海沉船》。最终,这本书替克拉克召回了作为一个专业作家的感觉和声誉。70年代之后,小说还成为了克拉克参与的第一个改编电视剧的作品蓝本。
还是会到我自己的阅读和感受上来吧。大概也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受克拉克的感染,我也写过一个小小的“月球风情”系列故事。我记得其中第一篇写的是从月球上“开采”出了大气,月球定居点开始逐渐从封闭到敞开。第二篇写月球上一个女中学生在野外失踪,心仪她的男孩为此焦虑不安和四处寻找。第三篇写的是在月球的环形山注入清水,地球上的科学家可以将激光射向这些水镜,进行天体测量。不幸的是,月球小学的孩子跑到水镜里去划船,弄得地球上的科学家很无奈。可惜的是,这些故事太克拉克化了,小说也写得太散文了,所以都没有被发表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演,克拉克的许多科幻小说都已经开始过时。但是,阅读《月海沉船》却仍然没有过时的感觉。也许,作家那种对宇宙的洞察力本身,才是让作品历久弥鲜的奥秘所在?
载《科幻世界》译文版2012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