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笳、钱莉芳、王晋康

何夕、韩松

夏笳、吴岩、雷达、沈浩波、居云峰

会场一角
作家要向科幻产业即将出现的乱像说不
受《超好看》杂志邀请,参加了“科幻文学通俗化之路研讨会暨钱莉芳新作《天命》首发仪式”,跟雷达、居云峰、沈浩波同台讨论科幻当前的现状时的一段发言。整个论坛全文请参考:http://www.motie.com/topic/3767
下面是我自己发言的一点整理稿件。求教诸位批评!
……刚才雷老师说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科幻我非常赞成。位梦华老师,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极地探险家,他去过南北极达九次之多,最后一次在那写儿了部100万字的科幻小说。这么几年一直找不到地方能给他出,要出必须有很强的实力。这个书写的很好,因为他是个科学家,所以憋在一个极地可想而知会写成什么作品。如果能有资助,就太好了。
另外我也是很同意雷达老师讲的文学是不是还有它自己的标准。我是觉得,让我来参加这个通俗化的会本身是不对的,因为我在大学教文学,我肯定是要教那种跟通俗化拉开距离的那才行,才能彰显我们搞文学的价值。但是就看你怎么定主流的意义了。如果你要说应该通俗化,实际上中国最早的科幻理论就是鲁迅提出的,鲁迅当时就是两句话,叫“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这种科幻理论讲的就是要通俗化,把经纬交织做成一个好作品,今天不好的作品要么“经”没做好,要么“纬”没做好,要么经纬交织没做好。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思路,通俗化也是对的,今天的主流就应该走通俗化。
但是用西方经典基本价值观考虑这个问题,通俗化可能有些距离了。经典西方人文主义是启蒙,是谈人的价值,是文艺复兴以后人的价值,是人怎么能够占有一个地位,然后再去探索自然。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如果这样再看通俗化,就可能远离文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了。现在科幻事业开始向好了,大家也能开始吃饱饭了,也开始能得点奖了,也开始有余钱可以买车了,但是不是出现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看法,比如文学可以离开人本身的价值,应该可以离开对未来的追求,离开基本文化的这种东西,如果你是这么想的这个路肯定是要走偏的。因为我照着通俗化去做,照着低的去做,最后你就是越走越低,只有到高地方走做这个作品,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就。
第二个问题是,请一些作者、请一些大学老师来,请协会的来、请做矛盾文学奖的评委来讨论通俗化问题,可能我们都不合格。因为我们这些人就不是做这个问题的。真正应该来谈的,是沈总这样的人。我们只能是发表一些我们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的看法说实在,就是虽然事业向好但我是非常担心的。
最近几个星期不断有出版社找我开会,每个都是科幻研讨会。在座看的人大半都受邀要参加这些会,每个出版社都说我们要打出一套什么什么来。有人讲这没关系,好现象。看谁背后有钱,市场经济谁有钱做出来最好的。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如果人是理性的且能坚持住,给最好的地方作出最好的作品来,那市场机制是可以选择出最好作品的。但是人往往是不理性的。这么多人要稿子,得了,我一个作品分成三部了,磨铁拿一部,谁拿一部,再给谁一部。本来很好很优秀的作品,最后拆成这么个样子。作者是用作品把钱都挣了,这样下来两年内也确实会出现很多作品,但是出版社之间的撞车,作者对自己的放松要求,最后会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读者看不到好作品。读者看这行业还是不灵。那个时候的悲哀,更长时间的面露菜色,恐怕是要在今天来预警的。
所以我觉得必须要在这说这个话,作者要把稳自己,要真正的把好文学。钱莉芳七年拿一个作品,这就对了。七年拿一个作品,真正把这个作品反复磨,哪一句话怎么讲读者喜欢,反复尝试,这是应该赞扬的。刘慈欣六年拿出三部曲,到第三部的时候才受到读者的认可,这就对了。急急忙忙的四处去撒作品,不会有好的结果。还奢谈电影电视,谈这个都应该是另一批人,都不是作家。在国外,电影从业者跟作家完全是不同的人。电影可能买了你的版权,买了以后可能能做,也可能隔多少年才做,而且不一定做得好。你不要把心都放在这个上面。这个期待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电影电视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需要多个人的努力,一环缺失就可能酿成灾难。原来我们拍过一个电影,《珊瑚岛的死光》。作者很前卫,但画面美工不行。做美工的思想特别落后,跟乡下的东西一样连一块,那个电影完全失败。不是说不能乡土,乡土当然很好,但科幻电影中的乡土,也要特色才行。所以不要请这些人再谈什么电影了,再去搞这些,这些人就好好去想怎么写好自己的东西。繁荣文学创作后面增加一个机制,让优秀作品每年马上评奖,把好的奖评出来,这种状况下真的可以使这个东西好有的发展。
最后一个我建议,所有这些想出科幻的出版社应该坐下来,开个会。讨论咱们怎么把这个盘子做大。互相可以稍微分分工,比如有的做点英美翻译,有的做点日本翻译,有的做点原创。原创也分解成许多类。比如你就做以历史为基础,以文化为基础的,把这个做好,互相你也不撞车,而且你还可以把最好的专家都用上。现在我不断被人请去拉作品单子,我单子能拉几个?这几年看这些书拉一个就够了。再给第二个拉就是瞎拉了。到第三个,这个单子还能看吗?拉不了了!
我呼吁出版人媒体人电影人等都坐在一块好好规划这产业,这产业盘子是很大的。每年美国最佳电影是多少部是科幻,图书一年美国是2000多种,重印的有800种,新作在1200种左右。这里包含奇幻。《阿凡达》是半年里面6个亿收益。盘子是很大。但是如果做乱了那对不起,你这个行业又得进入寒冷期。现在呼吁要有阿西莫夫《基地》中的谢顿来出面,让这个行业能更好的持续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