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批评家华斯比谈《科幻文学论纲》

标签:
科幻文学论纲杂谈 |
分类: 科幻文学 |
科幻:固守边缘,还是贴近主流?
——读吴岩《科幻文学论纲》
华斯比
2011年堪称中国科幻理论研究(包括科幻文学史研究)的丰收年,民间研究者和学院派纷纷发力,郑军的《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和萧星寒的《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是前者的代表;而北师大的“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丛书”最重要的两本原创理论书籍也在上半年相继出版,它们分别是吴岩撰写的《科幻文学论纲》和王泉根主编的《现代中国科幻文学主潮》。
随后,安徽文艺出版社还将推出该丛书其他书籍:如《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文学史》《科幻小说概论》《科幻小说变形记》《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均是国外经典的科幻理论著作。
《科幻文学论纲》是吴岩潜心研究科幻理论多年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将权力分析的方法引入科幻文学研究。吴岩指出:“考察文学场中的权力运作现实,提供给读者在阅读一种文学作品时所应该知道的权力状况,才是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这种权力思维在科幻文学场中体现得更加重要。”并且试图“从中观考虑科幻文学的理论建构”,因为这样“有助于改善当前宏观科幻理论的想象力过剩和微观科幻理论过分紧贴单一作品的两极化倾向,更可以关注某种特定作家人群、文化群体的共同特征,又避免堕入‘普天下’式概括的失当” 。
这里所说的“某种特定作家人群”被吴岩定义为“作家簇”,是“具有同一属性的社会权力地位特征的作家的总和。”在书中,吴岩通过对作家所处的特殊时代、所具备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分析,着重讨论了女性、大男孩、边缘人、现代化进程中的落伍者这四类特殊科幻作家的群体和作品的特征。最后得出结论:“科幻小说其实是科技变革的时代里,受到各类社会压制的边缘人通过作品对社会主流思想、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学所进行的权力解构,而这种解构的方式,就是欲望上的对抗化、内容上的陌生化、形式上的方法化、以及人物的种族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幻文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边缘性”。这种边缘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家群体的边缘性,二是作品的边缘性。
在大多数人眼中,边缘就意味着非主流,就意味着不被主流所关注,甚至被主流误解、排挤。而在科幻文学被作为类型文学的当下,作家和读者们渴望他们所热爱的科幻文学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被主流所认可,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试图摆脱边缘,贴近主流。
经历同样遭遇的还有同为类型文学的武侠文学和悬疑、推理文学,这些文学样式同样具有边缘性。武侠文学曾被人说成是宣扬暴力的文学,在不少人的眼中,它等同于“武打”小说,充斥着暴力、打斗等不入流的元素,毫无思想性可言;悬疑推理文学也曾被人嗤之以鼻,不少低俗的悬疑推理小说,妄图用血腥恐怖的画面,甚至一些怪力乱神的灵异情节来攫取读者的眼球,可以说没有多少艺术价值。
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分析这些类型小说的文本,就会发现,创作者以及其创作的作品也都具有边缘性的特征,不少作者都有被社会中的暴力、强权等所压迫的经历,不少作品也都反映了受压迫者的生活境况。对社会边缘的呈现,表达压力的存在或逃跑的欲望与行动,这些构成了上述几种类型文学。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边缘性是类型文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和科幻文学类似,武侠文学和悬疑、推理文学也在努力摆脱边缘,自梁羽生、金庸等武侠宗师开创新派武侠以来,武侠文学逐渐开始注重“武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侠”的塑造,以及借助小说文本来向读者传达作者心中的侠义精神(价值观)等;而悬疑推理文学近来也掀起了一股“社会派”的热潮,力图通过“社会批判,描写人性” 的社会派精神的展现来拉近自身和主流的距离。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类型文学,是要固守边缘的领地,还是要摆脱边缘,努力奔向主流的怀抱呢?
吴岩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科幻文学如果是一种边缘文学,那作家就应该让自己静下心来,安稳地体验和发现这种边缘生活的独特魅力。不断从探索边缘以至更加边缘的领地去获取灵感,而不是总把目光回望主流文学耀眼的中心地带,这才会使作家驱散生活的浮躁,从创作生涯获得更多教益。”
是的,我们看到一些类型作家像吴岩所说的那样,仍安于边缘,不向主流献媚,继续创作着自己的“主流”;也有一些作家坚定地走贴近主流的道路,而且有了不错的成绩,被主流和更多的读者所认可;但我想更多的读者仍在主流与边缘之间徘徊,做着艰难的抉择。
借用许多年前一篇高考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也许这个问题在短期内不会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但是我们不能回避,应该试着在创作的实践中去找到答案。
2011年6月19日于上海
发表于《科学时报·科学与文化》(2011-08-03 B2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