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幻作家杨平谈《科幻文学论纲》

(2011-07-27 20:16:26)
标签:

科幻文学论纲

杂谈

分类: 科幻文学

科幻作家杨平谈《科幻文学论纲》

《科幻文学论纲》:走入现代的科幻理论

 

文/ 杨平

 

    我从未想到,读一本科幻理论著作会感到震撼。

    我对科幻理论并不陌生。其实,国内的科幻作家们都多多少少写过一些理论上的小文,也经常探讨理论问题。很早以前,人们就告诉我科幻有萌芽、黄金时代、新浪潮和赛伯朋克几个时期,间或有几个似是而非的论述出来。这似乎已成为定论,一切都明白简单,仿佛十九世纪末物理学那“大功告成”的时代。

    然而,在吴岩的《科幻文学论纲》中,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科幻理论体系。吴岩将视角从玄而又玄的理念转向了科幻创作的主体——作家,通过对权力体系的分析,发现了一个总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忽视的关键:我们都是非主流。

    在吴岩看来,科幻作家,或者说更广泛的科幻迷群体,都是被社会主流话语轻视、非议甚至压制的人群。他将这群人分成四类(作家簇):女性、大男孩、底层/边缘人和全球化落伍者。在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主流话语中,这些人都感到不公,感到孤独、被隔绝,感到需要说些什么,因为他们不说,就没人关心。他们或者是感受到性别较量中的弱势,或者是紧抱自我封闭的孩童梦想,或者是看到了科技对社会不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强化(有些时候正相反),或者是认为科技将改变自己国家民族落后的面貌。所有这些,都与主流人群所关心、谈论的相去甚远。其实,这也许根本就是人性的两面:群居与独处,保守与激进。科幻迷只是扮演了其中较为孤独、又渴望被认同的那个角色。

    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强化了这些人的困境,甚至催生了其中部分人群;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利用科技改变自身困境的可能性,如通过“赛伯格”取消性别这一概念。因此,这些人总是在拥抱科技与怀疑科技之间摇摆,也总是与主流话语保持距离,甚至对立。他们身处边缘位置,却不断讲述自身作为“领先者”的故事。这种对现有秩序的挑战(有时只是嘲讽甚至自嘲),也进一步加深了主流人群对这些人的疏远和疑虑。

    必须承认,这一体系能解答很多疑问,包括那些长期困扰我们,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疑问。比如科幻为何总是不能成为文学主流,比如我总是自称草根而又总是被批评为精英心态,比如科幻迷总是被说成是长不大的孩子,还比如国内科幻与政治话那语剪不断理还乱的纷扰纠葛。我们曾经反复争论这些问题,认为别人是误解了我们,认为科学先天性地排斥人性,认为中国的民族性不利于科幻的发展……但现在看来,这些都没抓住关键。

    这种不断感到迎刃而解的阅读体验,是不常有的。

    在我看来,吴岩将科幻作家分成四类,更多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实际上,在大部分科幻作家身上,这四类形象都以不同方式排列组合着,只是有的主导,有的辅从而已。正如吴岩在书中所言:“各簇作家对科幻文学的贡献在作品中并非相互独立,这些贡献还会相互交叉,构造出一种交融的、完整的科幻图像。”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体系中,没有编年史式的对科幻历史的记述,没有絮絮叨叨的对不同流派的帮会式比较,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变得模糊,传统的分析元素被以新的方式熔为一炉。

    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不再像古典理论那样,弥漫着上古或中世纪的神话与骑士的味道,而更接近一个面对大机器的现代人的内心悸动。无论从视角的选取、分析方式还是理念沿革,都充满了现代气息。也许可以说,这样的体系,意味着科幻理论研究已走出古代模式,正走入现代。我认为,这种理论的现代化,发生在当下,发生在中国,是件很值得注意的事。

    正像在这片土地上正悄然发生的许多事情一样。

 

原载《科幻世界》2011年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