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武林《文艺报》撰文谈《科幻文学论纲》

(2011-05-14 20:37:29)
标签:

科幻文学论纲

杂谈

分类: 科幻文学

安武林《文艺报》撰文谈《科幻文学论纲》

吴岩:科幻文学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和想象

安武林

 

    吴岩是个写科幻小说的作家,同时又是科幻文学的理论研究者。他对科幻小说情有独钟,这种感情大约来自从小的创作经历(见杨虚杰的《亲历中国科幻30年:个人史和社会史》)。他今年4月出版的理论著作《科幻文学论纲》,我几乎是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几乎从不读科幻文学书,更不用说读科幻文学理论书了。前几日,我专程采访了他,就他新著中的一些观点向他请教并交换了意见。

  该书一开始,“工业革命以降”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吴岩告诉我,科幻文学的发生、发展以及繁荣,都离不开工业革命。目前,世界上研究科幻文学的学者们,持两派观点,一派认为自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就开始有科幻文学了,另一派认为工业革命才是其源头,吴岩认为科幻文学作家们参与并见证了工业革命。毫无疑问,科幻文学的发生发展是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世界上的许多诗人曾带着狂喜的热情讴歌了工业革命,但更多的艺术家们都持有怀疑和排斥的态度,工业革命对安静的诗意的生活秩序所造成的破坏,令他们悲痛而且反感。

  我一向(错误地)认为搞科幻文学的作家几乎全部是男性作家,或者说女性作家极少极少。但该书的第二章《女性作家簇》纠正了我的认识。吴岩告诉我,世界上女性科幻文学作家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创立科幻文学的先驱者就是一个女性,玛丽·雪莱,其作品是《弗兰肯斯坦》。它被称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文学作品。女性科幻文学作家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性别意识,这种性别意识集中表现在女性对生存空间和生存权利乃至话语空间的强烈的渴求上。很明显,女性角色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一群体常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她们需要用文学来控诉自己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愤懑。从吴岩的解读和分析中,我们似乎明白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女性的呻吟和痛苦带有很大的心理学上的意义,但这也正是社会现实造成的。

  吴岩的著作,有浓郁的学术激情,读起来总感觉到有一种痛切的悲愤感和纠结感。每个字都沉甸甸,似乎都是浸泡着血和泪的。这在一般的学术著作中是感受不到的。很明显,全球的科幻作家和科幻文学都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在主流之外。他在替科幻作家和科幻文学争取合法的生存权利和生存空间,这种呐喊几乎贯穿全书的始终。在美国这样科学非常发达的国家,科幻文学作家依然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科幻文学被归在流行文学的范畴之内。吴岩在著作中说,美国很著名的托马斯·品钦和小库特·冯尼格的科幻作品出版时,都不做科幻文学的宣传,而是按照主流的文学形式来宣传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如此说来,科幻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处境,都是很耐人寻味的。

  我记得董鼎山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说“科幻文学,既然是幻想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如果是科学的,就不能是幻想的。”我就此请教吴岩。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发生过关于科幻文学的大讨论,重点在于搞清科幻文学应该姓“科”还是姓“文”的问题,而董鼎山这篇文章,就是在那之前不久写的。他很感慨地告诉我,那个时候他刚刚在科幻文学圈内崭露头角,全国就开始了大讨论,这场讨论他现在谈起来都心有余悸,而在这次大讨论之后,科幻文学就从繁荣期跌入了萧条期和冰冻期。这次打击不仅挫伤了科幻作家们的创作热情,也损害了科幻文学的发展势头。此次风波之后,不少科幻作家转写别的体裁,或去往他乡。

  科学的发展和科幻文学的发展有相似性,比如说都经历了曲折和多灾难,但结局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科学一旦被确定,就像真理一样具有绝对的权威,似乎具有了统治性的地位。而科幻文学始终是被质疑的,不被主流所接纳的。吴岩说,有些科幻文学作家,像凡尔纳这样的,具有科学情结,他们能预言科学未来的发展,而且有不少设想被证实了,但他们依然在主流之外。而有的科幻作家,本身就是科学家,他的作品就是对他科学实验和科学设想的一种宣传。他们不得已而为之,希望能得到高层的支持。

  “大男孩作家簇”是个比较有意思的章节,这个“意思”表现在这些作家们对科学抱有无限热情、迷恋,乃至狂热。吴岩对凡尔纳、根斯巴克、阿西莫夫、星河以及纽约的“科幻迷俱乐部”做了精细的描述和深入的剖析,让我们从中看出了作者成长中的心理变化以及促使某种性格形成的多种因素。很多作家都有某种性格或者说心理上的缺陷,如凡尔纳对女性的羞怯、无知、挫败感等。吴岩分析凡尔纳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及作品的文学性的时候,指出了这一点。而纽约的“科幻迷俱乐部”的那些痴迷者,不能不说他们是人际交往中的失败者,他们在家庭中甚至不能融洽地和妻子相处。他们就像是另类的一群人,是受伤者、残缺者,但他们却不乏热情,不乏梦想,不乏激情,这是创造者——一切有天赋的人的基本特征。我很愿意把茨威格在《与魔搏斗的人》中对此类人的解读和评价献给他们:“他们都具有强大的意志力,他们表现的是人类超级的健康形式。”他们是大男孩,所以对科技抱有信赖和热情,如同孩子对玩具具有非凡的热情一样。

  吴岩在该书第三章,还专门谈到了科幻和儿童文学的关系。他开门见山地说,把科幻文学当成儿童文学是大错特错的,不过,他承认儿童文学中有科幻文学,并且热忱地期望儿童文学中的科幻文学能繁荣昌盛。在儿童文学界,也有人把科幻文学归之为儿童文学,这种划分和把寓言划归为儿童文学同样是不合适的。我对吴岩说,希望我们的儿童文学理论家们和评论家们最好不要把《西游记》划归为“儿童小说”。我们不能把什么东西都往儿童文学里面归类。吴岩也非常反对这种归类。这一点,我们不谋而合。实际上,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内,很多不令人信服的例子普遍存在着,如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等等。吴岩列举了张之路、郑文光、童恩正、星河、叶永烈、肖建亨、杨鹏等名字,认为可以把他们看做儿童科幻作家。

  在底层和边缘作家簇中,吴岩第一个谈的是威尔斯,称其为“精英”。他告诉我,肖伯纳曾经把威尔斯称为可以影响世界的少有作家之一。在俄罗斯作家中,他谈到的是白银时代的作家扎米亚金及其代表作《我们》,还有布尔加科夫。美国作家中,谈的是托马斯·品钦和小库特·冯尼格的作品。这些作家是被人们归在西方现代派作家的行列中的。吴岩还在这一章中用了很多笔墨来分析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没想到它也可以归之为科幻小说。这部小说给我们揭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社会形态,它使我确信,科幻小说表现内容的丰富性是无与伦比的。吴岩告诉我,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受扎米亚金的《我们》的影响而创作的。

  在“全球化落伍者作家簇”这一章中,吴岩谈到了俄国、日本和中国的科幻文学,分析细致而精准,我很敬佩他冷静而客观的态度。他强调,他写的并非是中国科幻文学的整体现状,也不是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史。他有明确的主题指向,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也非他的追求。从这几个国家的科幻文学中,我看到的是科幻作家们深切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来自各个方面:生存环境的、自然的、政治的、科学的、现实的、未来的、种族的,等等。这一章几乎可以说是作者整部书的压轴之作。我的看法是,科幻文学是作家们对人类未来的忧患和想象。科学总是服务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而幻想直接指向的是未来。

  最后,吴岩还就科幻小说的文学品性做出了详尽的分析,给这种文学体裁写了一份完备而又富丽的说明书。

  对我而言,这是一本颠覆性的好看的故事书,也是一部集学术品质和学术激情为一体的理论书。我这个对科幻文学不甚了解的人,读完此书认识了很多科幻作家和科幻作品。即使是从普及读物的角度看,也是大有收获的,更何况它还有很多学术创建。从方法学意义上说,作者是从科幻文学和科幻小说作家边缘地位介入的,他不选宏观,也不选微观,不用“群”而选用“簇”这个字眼;他从世界科幻文学的理论和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叙述的视角和命题的特征,然后再论述相关的作家,并建立了观察第三世界的视角。这是科幻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吴岩在评价作家和作品的时候,从不一味地表扬或一味地批评。而且,他对科学的态度也是如此。尽管科幻文学乃至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但他还是很清醒地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科学的进步也可能带来人类的灾难。科学需要道德的指引,科幻文学也需要道德的陪伴,不管怎么说,科幻文学就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和想象。而科幻文学的作家们,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面,虽然忍受的寂寞和冷清也比别人多些。

 

载《文艺报》: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05-13/5328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