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都市梦呓

(2011-04-28 14:54:46)
标签:

转载

我也觉得这个作品跟乌托邦反乌托邦无关。
原文地址:都市梦呓作者:星河

都市梦呓

——《地铁》印象

星河

 

    在这里我不使用“梦魇”一词,因为那只是一种客观状态;而所谓“梦呓”,则是对某种状态的主观描述。

    对任何事物或事件的评价,取决于你看待它的态度。《地铁》的作者在《自序:中国人的地铁狂欢》中,铺陈开21年前初乘地铁的记忆。其时在首都之外的个别城市地铁刚开始运营,而北京的地铁运输则已相对完善。作为一名新移民,对于陌生城市往往充满戒心;或许正是由于最初的不良印象,让作者将这种戒惧具体到了成年后才接触到的地铁。这种带有强烈隔阂感的变形具象,在作者日后与地铁的息息相关中得到极度强化,直至异化成一幕幕扭曲的图形。

    我与韩松不同。我自幼生长在北京,对地铁的认知来自一种幸福的童年经验。在我心目中,地铁也许充满神秘(这与作者相同),但依旧弥漫着友善(这与作者大大不同)。记得小时候乘坐地铁,眼前一段段黑暗掠过,耳中却听得报站提示“前门到了”云云,却看不到那些宏伟建筑,于是私下猜测:这一定是大家在做游戏——原来大人也喜欢做这种假装乘火车的游戏!

    印象中较早的地铁事故,是一名心理阴暗者推下了一名女军人,当时颇为轰动。后来则屡屡听到各种乘客掉落的消息。以至于每当列车驶来,我从不敢站在轨道左近,直到列车进站后方才踯躅上前。这也许是我对地铁的惟一恐惧。

    而韩松则不然,他将这种恐惧无限放大了。对于他来说,偶然发生的地铁事故已不再重要,在他的内心深处,已将地铁——不妨夸张一点说——等价于灾难本身。在《地铁》中,作者反复告诉读者,地铁已是一个拥有独立意识、游离于制造者与使用者之外的黑箱系统,没有任何方程能描述其之万一。所以说个人体验并非作者对于地铁认识的全部,《地铁》中更多的还是对工业文明异化了人心的老调重弹。

    《地铁》的章节各自独立成篇,有些曾在刊物刊发;创作时间的跨度也相对较大,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中藏有“呼机”的字样,而这一并不遥远的通讯工具几乎被人遗忘。因而有些章节早已读过,有些则是初次谋面。但这次拿到书,还是一字未落地从头阅读到尾。

    作者采用的是逐级递进的方式,一步步一层层地撕开地铁的常态。“末班”基本上还属于一个“体制内”科幻故事,没有触及整个系统;“惊变”也只是完成了一般性的异常转化,可以视为一段插曲性的个例;但从“符号”开始,体系就开始崩塌了,只不过大树已朽但外壳尚在;而在“天堂”里面,作者则开始淋漓尽致地挥洒笔墨,宣泄般地颠覆着一切,让地铁连带着整个文明体系都变得体无完肤;最后的“废墟”不过是一个无法收住的结尾,强制刹车后地面上那抹乌黑的划痕。

    很显然,“天堂”部分才是真正的主干,其余只是前因与后果。作者钟情的不是事件叙述,而是那种失控般的描写。但与之对照的是,在这种沦陷般的场景下,作者依旧能保持语言的精致,并在如此浩瀚的篇幅中贯穿始终。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阅读这一部分时,正在一家儿童医疗机构帮人排队挂号,那里光明温暖,温馨如家,但我手捧书页,依旧能感觉从中传出的阵阵寒意。假如不是外界环境巨大的反差,我甚至有可能如金圣叹读景阳岗般无虎也要大哭。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书封荐语,还是一些零散评论,都将《地铁》视为反乌托邦文学;我不知道这是为了便于普通读者理解的无害噱头,还是专家学者的有意误读。因为《地铁》显然不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这点几乎毋庸置疑。就好像我们不能把《水浒》视为“革命文学”一样,尽管它们表面上十分相似。

    就科幻文学角度而言,这是一部典型的“赛伯朋克”(Cyberpunk)作品。我们习惯于一提到“赛伯朋克”就想到电脑网络,事实上这远非这一流派的全部,尤其不能覆盖这一流派的深邃精神。简言之,“赛伯朋克”体现了对未来的一种非反抗性的强力消解,但不会像反乌托邦那样能从厚厚乌云中射出一线曙光。

    科幻前辈董仁威在其《〈地铁〉与反乌托邦》中援引科幻研究者杨蓓的评论,从“地铁”故事中的“食”与“色”谈及“善”与“恶”,进而引出诸如兽性本能的论述,对此我基本上难以认同。而董仁威随后引述的弗罗伊德理论又稍嫌牵强——无疑,任何讨论生殖的文字都是在影射进化,同样可以反述,任何讨论进化的作品都是在表达生殖。但这只是《地铁》所要阐述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意义。我惟一可以认可的,倒是杨蓓文中的一句话:“对人类文明理性精神的对抗和消解”。——不错,“对理性的对抗与消解”,这才是《地铁》的真谛所在。

    作为一个整体,《地铁》通篇充斥着不祥的阴郁,这已昭然若揭,恕不赘述。但即便是结尾部分,也没有丝毫希望或绝望的写照。将所有章节连贯起来,基本上是一段段从阴郁走向绝望再走回阴郁的循环呓语。假如我们把整部作品视为梦呓,那么结尾处仅仅是造梦者的希望注入——只要你做过梦,就应该有过类似体验:时值危急关头,我们也许不会如影视剧般哭泣尖叫抱头醒来,而是缓慢而冷静地勉强从理性中提取些许并不充分的理由,在不易察觉中向梦境悄然注入一席赖以自救的伪证。

——原载《科学时报·读书周刊》2011年3月10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