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RIS HAMM(左)和NATHANIEL ISAACSON(右)
总不是想写到开会。但总也无法逃避跟会的正面相遇。
我这次来夏威夷,是应广益和他的同学NATHANIEL
ISAACSON的邀请,要在亚洲学会(AAS)和国际研究亚洲学者大会(ICAS)的联席大会上专门开设一个“中国类型小说(GENRE
FICTION)论坛”上跟大家共同研讨科幻小说。
很快,他们的工作就取得了进展。最终,类型小说论坛一共聚集了五个学者的五个报告。报告者之一,是在西方研究金庸小说出名的华盛顿大学JOHN
CHRIS
HAMM(韩倚松)教授。CHRIS这次提供的报告是关于晚清冒险小说研究的一个成果,整个报告围绕晚清冒险小说的内涵、主要期刊、重要作家情况撰写。结论很清晰,这类小说根本就没有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这样的结果留下了更多令人思考的内容。我对他的报告的评论是,在一些科幻理论家眼中,科幻文学的核心是对世界的探索。在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具有相同价值,甚至可能有同一个文类的边界。而如果两个类型小说在晚清都没有真正孕育成熟,这就不可避免地将问题引向更深的社会层面。科幻对中国是一种不可能文学?我对这个论文的第二个评论是,作者在论文中恰如其分地提到了儒家文化的特性,我觉得,一个没有探险精神的民族撰写的探险小说,很难成功。我给CHRIS教授的问题是:探险是具有极大价值的行为,在西方历史上占据重要作用,跟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等都有关系。但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化的先行者们不太倡导探险小说,反而极力推崇科幻小说?
论坛的第二个报告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文学研究的博士生NATHANIEL
ISAACSON(那檀蔼孙)提供的有关晚清科幻小说跟殖民主义、反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东方主义、西方主义等的关系的研究。这是他博士论文的一个小的部分,但从这个部分节选中可以看到,论文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复杂,理论和问题也很宏大。他采用了《新石头记》和《月球殖民地小说》作为文本,也涉及到对《新纪元》等小说的看法。更加让我吃惊的是,他把鲁迅的铁房子的寓言故事跟晚清小说中的一些情节相互联系,认为鲁迅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可能是由这些地方受到启发而获得的。这点让我真的耳目一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新文化可能并不新”的观点。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晚清科幻小说将中国的过去置于一种无声的他者地位,提出了中国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是一种多层殖民式样,月球人统治地球上的上等人,上等人统治更下等的人。这其中人的等级,是跟肤色和种族有关的。如果我对文章的理解不错的话,上述观点确实是全新的看法。我对他的文章的评价有如下的几个:第一,这是一篇研究理论“使用性”与“局限性”的一篇文章。给出了不同的案例,挑选很精致,分析也很到位。对理论本身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质疑,又从文本中寻找证据进行证明。文章复杂但却很有说服力。其次,不同地区、民族、历史的差异在于,西方科幻文学可能只是一种“文学的选择”,而中国科幻文学却是“民族生存的选择”,是文化先行者的具有想象力的选择,是现代化方案的一部分,是应对性和拯救性的。我个人认为,没有新的世界秩序,没有被置于颠覆之下,中国可能永远没有科幻文学。科学在中国可能也就永远处于任天堂和IPAD的游戏机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科幻文学的问题可能跟殖民主义、东方主义理论之间存在距离。

李广益博士发言
论坛的第三个报告是李广益博士《中国科幻中的多重现代性》。由于最近100多年来,中国面临的压力和所作出的回应,都在现代性这个大题目的包围之下。因此,我认为李博士以现代性为核心的研究能够很好地探索这种过程中文学与社会的互动,东方与西方的互动。从文本阅读上看,李博士的这个报告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中国科幻研究大纲,其中提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题目。也许再用20年时间这个大纲中的细节才能全部完成。作为来自内地的学者,我觉得李博士的报告在认识中国跟世界的巨大差别上思想相当清晰。而把中国作家作为一个整体,置于现代社会之下,置于第三世界的地位中,有可能更直观地认知中国科幻的独特性、主题、思想倾向。但我还是希望他能跳出理论的桎梏,甚至能从实证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回馈理论。

(从左到右)叶纹、那谭蔼孙、吴岩、李广益、韩倚松
论坛的第四个报告是来自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PAOLA
IOVENE(叶纹)博士,她的工作是研究魏雅华科幻小说中的一些问题。魏雅华是我的好友,曾经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起参加过多次创作会议,也相互支持地度过了那个被批判的年代。PAOLA教授的眼光相当敏锐,她在肯定雅华创新的同时,将雅华小说中的身脑关系和身体与心灵的分裂清晰地呈现出来。我觉得论文中透露了她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熟悉,也透露了她对文本中主人公之间的性别与权力关系的清晰把握。我对她的文章的看法是,案例选取极端巧妙。通过对具有创新性的社会派科幻小说中的古典观念的发现,将这些作品的复杂性揭露出来。换言之,新科幻不一定全是新的,也许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旧的烙印。听说维新之作在一些方面也是站在旧立场上的,对我来讲是一种震撼。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第二个要点仍然在于方法学。仍然是取样上的。作者选取“长着老茧的手”作为文章的标题,让我们再次从新潮科幻中看到了旧痕。
论坛的第五个报告是南加州大学的马邵龄博士。她的文章主要研究《新石头记》和《亚瑟王朝的康涅狄格美国佬》等两部穿越文学。作为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的论文,作者不是仅仅你阐述两个作品之间的可比性与同异,更多的是让两个作品之间交互对话,这样,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全球化计划和民族主义的反抗之间的冲突关系就被巧妙地建立了起来。我对这个报告的评价是,采纳思想实验的方法分析不同时代的科幻,具有极大的方法学价值。此外,她的文章在对“天下”一词含义的考古学方面做得深入细致,而这也恰恰引出了她对王德威教授一些观点的质疑。由于重视文本细阅,争辩的证据扎实,提出的问题能引发了许多跟作品、文学/文化研究、以及方法学相关的思考。
上面简单地将五位发言者的报告进行了简单介绍,读者一定可以看到整个会议的学术性确实很强。CHRIS
HAMM教授请我谈谈对文章的看法后,在座的听众针对讲演者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给我印象较深的问题包括,一位加拿大学者询问了日本科幻对中国科幻的影响;宋明炜教授询问了中国科幻小说中科学对叙事的影响。同样TERESA·孙教授谈到了中国小说中有一系列探险性作品,中国人的个性中存在着探索精神。还有一些问题分别涉及海外华人流散与种族认同问题等。由于我的古怪英文点评占用了太多时间,所以发言时间相对较少。但总体上看,确实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论坛。

夏威夷会议中心
这次夏威夷会议主办者的两个协会,一个主要覆盖美洲,一个主要覆盖欧洲。两个协会能共同组织会议并庆祝亚洲协会建会70周年。其盛大场面确实相当令人欣慰。而我们在第一天就顺利地完成了讨论,真要感谢上述发言人的精到见解。更要感谢那檀蔼孙博士、广益的组织和韩倚松教授的精彩主持。广益还在自己的讲话中再次将世界华文科幻研究坊的网址介绍给大家,希望更多人关注中国科幻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