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仁威新作:姚海军传(下)

标签: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科幻世界杂谈 |
分类: 科幻文学 |
科幻“掘金人”
--姚海军的传奇人生(下)
董仁威
姚海军通过办《星云》杂志凝聚起来的人气,在他未来的科幻之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7年,世界科幻大会在北京召开,吴岩、星河发信邀他去北京,参加大会。那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大会,国内外科幻作家、出版人和爱好者济济一堂,还有为大家作科普讲座的俄罗斯科学家和宇航员。
那些只在通讯中相识、相知,从未谋面的哥们都来了。他在这里,首次见到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社长杨潇和许多平时只能仰视的中外科幻界大腕。但是,他打交道最多的还是那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科幻迷,他们集中住在科技会展中心附近的一个地下室里。地下室挤满了参加大会的科幻迷。郑军、刘维佳同他住在一起,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个“贵人”——山西《科幻大王》的副主编马俊英。
这些科幻迷一见如故,白天开会,晚上聊天,喝啤酒,通霄达旦,尤如在过一个狂欢节。通过聊天以及朋友们的推荐,马俊英这个女侠般豪爽的执行副主编,看中了姚海军,邀请他到科幻大王杂志社工作。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会议开完,科幻迷们拥到火车站,为姚海军送行。星河提议科幻迷们捐款,给姚海军筹点路费,一个林场工人花这么多钱从遙远的东北来北京开会真不容易。姚海军婉言谢绝。韩松悄悄把200元钱硬塞到他兜里,使他无法拒绝。科幻迷朋友的友情深深刻在骨子里,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并促使他不顾一切,不留后路,将毕生精力献给科幻事业。
吴岩、星河、韩松、杨平、王晋康、马俊英,是姚海军有幸遇到的第一批“贵人”,是他们倾力相助,把他从大山沟中拉出来。
回到伊春林场,姚海军毅然辞职,带上行装,到位于山西太原市的《科幻大王》杂志社报到。他在那里干了一年,帮助马俊英将一本以漫画为主的科幻杂志变成了以小说为主的科幻杂志,后来,由于马俊英生小孩离职,科幻界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成都的科幻世界实现理想。王晋康、吴岩、郑军……很多人向杨潇推荐姚海军,力主姚海军到科幻世界杂志社来工作。姚海军应邀先来了成都一趟,了解一下情况。杨潇、谭楷两位杂志社领导都给他谈了话。他发现,科幻世界杂志社有一个好的领导集体,既有理想,有抱负,又实干高效,整个杂志社洋溢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这样的氛围,正是姚海军梦寐以求的。他来!
于是,1998年,姚海军加入科幻世界杂志社,在杂志社俱乐部主任郑军手下当兵。他在郑军率领下,跑大、中、小学校,发展科幻迷组织。这是姚海军的强项,工作倒也得心应手。但这活干长了,郑军觉得还是应该向专业作家方向发展,想走。
这时,科幻世界杂志主编阿来请郑军和姚海军吃饭,语重心长地说,做事要有韧性,要坚持。编辑部的老人多,年轻人要发展,得一步步来。郑军没有接受阿来的建议,走了。姚海军则留了下来,后来,阿来力排众议,调姚海军进编辑部,姚海军从此开始了科幻世界编辑生涯。
杨潇、谭楷、阿来、郑军,是姚海军遇到的第二批“贵人”,由于他们的扶助,圆了他的科幻梦。
姚海军的编辑生涯,开始于做《科幻世界》的封面故事。阿来做了头几期,开了个头,做了样板,以后便交给他了。他在做这个专栏时,得到了老朋友柳文扬的大力支持。虽然冲这个专栏来的稿子很多,但有时从成千的稿件中也没发现一粒“金子”,到刊物要下厂了还没有着落。这时,他总会“临时抱佛脚”,找柳文扬,让他把“天窗”补上。柳文扬总会很“哥们儿”地答应,并不负所望,拿出漂亮的稿子交卷。
编了一段时间稿子后,姚海军开始有了“想法”。他认为,应该经营科幻作家,使其中的佼佼者成为明星,成为杂志社的“招牌菜”。“招牌菜”越多,杂志社的影响力越大。后来在2002年,姚海军的这一想法终于得以实践,他将自己负责的“图说科幻”专栏与“银河奖征文”配合,开创性地在《科幻世界》杂志推出原创作家专辑,辅以自己撰写的作家评介。王晋康、刘慈欣、韩松、何宏伟(何夕)、星河,一人出一个专辑,使他们的影响力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2002年,是《科幻世界》杂志最成功的一年,那一年,推出了那么多科幻大家,那么多的经典之作,真是星光璀璨!
姚海军曾说,现代出版业的编辑应该是个经营者。专业技能、文学修养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包装作家、经营作家。他认为,对科幻世界杂志社来说,重点作家只是在刊物上发表他们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得为他们出书,包装科幻作家要从杂志这么一个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球形台,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而且,科幻要发展,也必须从杂志时代走向图书时代。许多家长都支持孩子看书,为孩子列出的科幻书单上却往往只有凡尔纳、威尔斯等19世纪或20世纪初的作品。凡尔纳等毕竟是十九世纪的人了,他的许多“幻想”早已变成现实,“神六”都已经飞上了天,环游地球哪里还需要80天?读者需要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包括国内外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姚海军说,作为出版人,我们有责任更新国人的想象世界!这正是他后来将图书项目命名为“视野工程”的原因。
于是,在成为《科幻世界》主力编辑及后来《惊奇档案》的核心作者之后,姚海军向社领导建议,由杂志社组织出科幻系列丛书。
科幻世界杂志社出书,本来是一个传统。杂志社曾经以书养刊,走出了困境。以后,秦莉当副主编和唐风在时,也出过两套书,但也没有继续做下去。
此时,阿来担任了杂志社总编辑,他支持姚海军的建议,但有一个条件,他得说服发行部。姚海军找到发行部的“头”。发行部的“头”听说出书,头摇得似拨浪鼓,说有前车之鉴,风险太大了,不干。以后,发行部连换了几个“头”,姚海军都去找过他们,苦口婆心,陈述科幻世界做科幻图书的重要性,但没有人支持他的想法。他锲而不舍,2003年,发行部再换新“头”,他再一次找到发行部,新上任的刘成树(现在杂志社的副社长)最后说:“试试吧!”
这一句话把姚海军感动得一塌糊涂,没齿难忘。他立即行动,筹划编辑出版一套“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他认为,要让中国的科幻作家们与国际接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让他们知道国际水平是什么样子,树立一个标杆。同时,让读者不再只知道19世纪和20世纪初法国的凡尔纳、英国的威尔斯,还要知道当代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索耶、卡德等。
编这套“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真难为了海军。一是到哪里去找好的译者?他通过川外毕业的秦莉找到了一批译者,并从应聘者中发现了翻译天才李克勤,建议社领导调李克勤到杂志社做专业编辑。以后,以李克勤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集中了英、俄、日、法等语种优秀翻译数十人的专兼职翻译团队,并为后来创办的《科幻世界(译文版)》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译文的审校,姚海军是杂志社负责翻译图书质量的把关者,但他只初通英文,怎么把关?姚海军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创造了一整套办法来使翻译作品做到“信、达、雅”。他对每一部翻译著作都要从头至尾亲自校一遍,英语不通,他通汉语呀!他善于从逻辑的角度在汉语译文中挑毛病,比如,对某一特定人物的描写,从外貌,到性格、语言,前后出现了矛盾,一定有问题。比如,一艘飞船正在超时空飞行,船员还在用望远镜观察故乡的太阳,怎么回事?他要译者说出个“子曰”来。往往译者会发现是因为自己粗枝大叶出的错。科幻世界出的书能有现在的品牌含金量,就在于,他总是要求编辑,不能把译者、编辑应该解决的问题留给花钱买书的读者。
还有版权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姚海军非常认真处理每一个版权,并充分尊重作者权益,严格按国际惯例行事,逐渐在版权界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国外的一个版权代理公司—“大苹果”还给他们颁发了“最佳合作伙伴”奖。
面对精心编辑好的三本外国科幻小说,姚海军的心里仍不塌实。他知道,这第一炮,关系到这个项目的生死。他更知道,这三本书虽然都是美国名家所著,但国内的现实环境中,它们很难突然畅销。如何确实一炮而红,让发行部和经销商树立起信心?那几天他真可谓茶饭不香,脑子里都是这件事儿。
姚海军是个“星际”迷,一天中午,他和刘维佳偷偷交流打“星际争霸”的心得。刘无意中说,网上有很多网友写的“星际争霸”同人小说很好看。那一瞬间,敏锐的姚海军似乎被幸福击呆了,他强忍激动,对刘说:“马上把那些小说收集起来,精选,我们出一本书。”“我一下子意识到,图书项目,有了最理想的‘开山弹’,刘维佳是图书项目的幸运星。”姚海军说。而他的同事则说,姚海军从此再也没玩过别的电子游戏,现在有空闲还会再玩上一把“星际”。
于是,科幻世界图书“视野工程”启动了。《星际争霸同人小说》《黑太阳》《幽灵五号》《反物质飞船》首印三千册一销而空,后来,这四本书都加印超过了一万册,其中《星际争霸同人小说》很快就过了三万册。从2003年至今,“视野工程”一步步做大,分出“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世界奇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原创基石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星云系列”等五大品牌,出版图书近二百种,其中“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引进科幻名著已过百种,这些书不但得到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也为国内科幻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作品资源。特别是,“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为新生代科幻作家提供了一个“国际水准”的标尺,很多青年科幻作家以此为标尺,冲击科幻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 20l0年获得首届全球华语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的香港青年作家谭剑,在成都参加颁奖典礼期间,就曾对姚海军说过,他就是按“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的标尺来冲击科幻世界高峰的。
引进不是最终目的,中国科幻能不能繁荣,要看本土作家能否成长。这是姚海军组织《星云》系列丛书和“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的思想基础。这两套丛书,即着力推刘慈欣、王晋康这样的名家,也着力于扶持大有希望钱莉芳、陈愀帆、拉拉、飞氘等一大批80后科幻新秀。其中,钱莉芳、刘慈欣的一批长篇科幻小说,如《天意》《超新星纪元》《球形闪电》《三体》《三体Ⅱ》等,业绩突出,已成为畅销书,正在引领中国科幻文学进入畅销书时代。特别是《天意》创下了中国科幻原创图书自1983年以来的最高销售纪录—15万册。
姚海军有自己系统的科幻产业化发展理念。他认为,今天的科幻大环境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对科幻世界来说,杂志是我们的根本,但图书和网络则是我们的希望。解决前者的困境要着眼于后者。我们不能盯着杂志办杂志,那样只能越做越小。《科幻世界》过去的发展经验告诉我的,保持国际化视野非常重要。中国科幻显然不能完全按照美、日模式,按部就班地从杂志发展到图书再发展到影视、游戏及周边,但中国科幻必须跨过图书这道坎。姚海军说:如果科幻作为类型文学不能有自己的明星作家,那它就永远无法辉煌。《科幻世界》杂志社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在未来的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幻世界》杂志是经营科幻作家的一级火箭,能使科幻作家以慢热的方式培养出自己的读者;出版科幻作家图书是经营科幻作家的二级火箭,能使科幻作家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展现,使其中一些人成为畅销书作家,提高科幻作家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反过来对杂志提供品牌支撑。笔者补充道,经营科幻作家的三级火箭,是使科幻作家的名著变成动漫作品、影视作品及各种新媒体作品,使科幻作家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星,拥有庞大的粉丝团,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姚海军深以为然。他说,《科幻世界》杂志作为第一级火箭,除了继续为“老牌”科幻作家加油以外,还准备重点推出“更新代”青年科幻作家江波、陈楸帆、长铗、夏茄、迟卉、程婧波等小将的作品。科幻世界《星云8》刚刚推出迟卉的长篇处女作,目前,“中国原创基石从书”正计划重点推出刘慈欣的《三体Ⅲ》,不仅在国内推,还准备在国外推。刚刚得到的好消息是:《科幻世界》重点向国外推介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的“中国科幻作家国际出版计划”已获相关部门批准,被列入“十二五”规划。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通力合作、筹资包装刘慈欣及其作品,将刘慈欣主要作品介绍译成英文,准备在20l0年l0月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正式向世界隆重推出中国的科幻大家刘慈欣。以后,他们还准备逐步向世界推出韩松、王晋康等中国的科幻大家。
姚海军为科幻的发展倾注的心力远不只于此,很少有人知道,2007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几乎所有的内容设计都出自他手,是他按国际办会标准引进了多家幻想文化产业相关单位参展;同样也很少有人知道,在杂志社困难时期,为了编辑团队作者团队的稳定,他做了多少幕后工作。“文化企业,人是最重要的。要靠理想凝聚团队。”姚海军说,“阿来总编说过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在解释为什么办新刊时说:‘我们必须发展,发展才能给年轻人机会。不然我们几爷子把位子座满,如何吸引人才?’阿来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姚海军回首往事,惊异地发现,他从1998年进入《科幻世界》杂志社以后,悠忽间已过了十多年。
经过这十多年的积聚,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它的第三次繁荣期。科幻大家成批涌现,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星河,如日中天;数十名70后、80后、90后中青年科幻作家,形成了中国科幻文学强大的方阵;以《三体》《红色海洋》为代表、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批长篇科幻巨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正在崛起。
2l世纪的这十年,中国很快走完了其他国家许多年才能走完科幻文学国际化的路程,并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科幻之路。这其中,有姚海军的一份功劳。
正因为这份功劳,姚海军在《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事业一帆风顺,于2002年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助理,2004年任《科幻世界》杂志副主编,2006年任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兼《科幻世界》《奇幻世界》杂志主编,并于2009年获建国六十年“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
姚海军雄心勃勃,在中国科幻文学即将爆炸的时刻,做了许多气势恢宏的科幻梦。我们祝他美梦成真,推动中国的科幻更上一层楼,创造中国科幻史新的辉煌。